“听说我们要在全国性的比赛上做展示,农户们特意把这些农产品交给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到他们的家乡。”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的展会现场,长沙理工大学“小众农产品”团队的姑娘们穿着土家族民族服装,向观众介绍着箩筐内略显“土气”的红薯和结着晶莹白霜的莓茶,不少师生在品尝后还询问起了购买链接。
两年多来,团队成员多次前往湖南省多地进行乡村调研。他们发现长沙市望城区静慎村红薯和张家界土家族莓茶同属“小众农产品”范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识别度,但在当地农业经济结构中所占权重较小,产销规模不大,产业发展因此受到制约。
据团队指导老师曹冰玉教授介绍,莓茶产业是张家界市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年综合产值能够达到30亿元。但目前产品知名度较低,与许多小众农产品一样,需求端和供给端都存在可挖掘的潜力。
在了解了乡村产业中小众农产品的发展困境后,团队围绕这一难题,以张家界土家族莓茶产业和静慎村红薯产业为案例,先后进行了5次乡村社会调查活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村民进行交谈、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他们亟待解决的各种困难,摸清小众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从一开始去的湘西州龙山县、浏阳市的杨花村到张家界永定区、长沙望城区静慎村等地方,我们几乎跑遍了这两个小众农产品的主产地,始终想着能通过我们的研究,为全国其他的小众农产品提供一套品类化发展经验和模式。”团队负责人陈思雅说。
在进行了充分调研后,团队通过文献研究、质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等,分析出共性问题和品类化发展策略,创新性地提出“公共品牌+集体经济+信息技术”的方案,并与邵阳市部分乡村进行合作,拉动当地农民增收达30%左右。
“我的家里人一直有喝莓茶的习惯,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民族使命感激励着我。我也希望我们土家莓茶突破发展的桎梏,走进千家万户。”团队成员中的土家族女孩姚子娴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该项目已经获得省级课题立项资助,研究成果被张家界市政府、张家界莓茶行业协会等采纳,团队成员设计的莓茶产品6大包装系列,总数超过100款,获得了相关企业品牌授权书和莓茶协会的合作意向书。
同样是“用脚”做调研,来自宁波大学的“头雁”团队将目光对准了基层治理中的关键人物——村支书。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这支团队的足迹遍布浙江省大大小小118个村庄,行程 1.6万多公里,深度访谈村支书126人,收集问卷1284份,拍摄了15集品牌纪录片,整理文稿50余万字,逐渐完善了《头雁领飞未来乡村:村支书治村模式的实证研究》项目研究。
团队以“未来乡村”为调查切口,以共富征途上亲身经历者的口述访谈作为基石,将视角对准乡村振兴的关键人物——村支书,从国家、社会、乡村和自我4个维度,创新性地凝练出四大雁阵模式,分别是领雁阵:自我革新模式;稳雁阵:政策融合模式;强雁阵:资源盘活模式;齐雁阵:民主治理模式。
“最开始我们的项目是革命老区村支书的口述史,后来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支书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甚至关系到一个村庄数十年的发展成败,所以我们就转变了研究方向。”团队成员王静雯回忆说。
在访谈调研过程中,很多村支书给这个00后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谈起村庄的革命历史就激情昂扬的宁波市十六户村前任村支书倪云狗老先生、提及村子转型时村民互帮互助的场景便屡屡哽咽的村支书郑连荣、带领村民鱼塘养殖致富的村支书严兴国、信心满满畅想村庄未来发展建设的村支书黄科威……
据了解,该团队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拓展四大雁阵模式的广度和深度,与普通乡村和未来乡村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考量,使其具有更宽泛的适用性。
本届“挑战杯”赛事上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的项目还有很多。有连续3年扎根西北5省32镇的“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团队”,有走访甘阿凉地区3州48县的“电子科技大学团队”,还有面向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馆群、民间工坊、艺术机构等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服务,足迹遍布西南民族地区州县20余所中小学的“中国美术学院团队”。无数青年学子行走在祖国的大地,思想之根扎到泥土之中,梦想之芽摇曳在白云之上,在“挑战杯”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
实习生 卢世龙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