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个月间,几乎每天清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正直镇方山村村民方勤先都会穿上胶鞋,背上布包,拿上小剪刀,去往家附近的青年科技农场。他和村民们要按订单摘下对应数量的苹果,套好袋子装进纸箱,以最快的速度寄给消费者。
早在9月底,青年科技农场的农场主蔡青松就陆续接到预订电话,都是老主顾,他们惦记那一口汁水充足、甜味刚好的苹果已经有1年了。只是今年雨水多,原本10月初就会丰收的苹果推迟了不少时间,馋坏了食客,也急坏了蔡青松。
眼下正是丰收季。今年的苹果不仅同样甜脆多汁,还多了“数智味”。
方山村雨水充分、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出产的苹果多汁鲜甜。2017年,蔡青松返乡创业,在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将1.5万多棵苹果树苗,种在了海拔800米至1000米之间的山上。
返乡后,蔡青松一头扎进了苹果的世界里。但种苹果的日子不比在外面打工轻松,甚至更忙。最大的烦恼是缺少青壮年,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了。今年40岁的蔡青松在村里算最年轻的劳动力了。
方勤华今年50岁,因为要照顾父母,已经独自一人留在村里12年。这12年她为了照顾父母,只在家附近干活,不敢离太远。青年科技农场就在方勤华家附近,农活儿之余她就在这里工作,一天能挣60元。
“这是第一个在我们村种出又大又甜苹果的农场,很多村民都因为农场多了收入,比只干农活儿好多了。小蔡来了之后,村里发生了好多变化。”方勤华说。
而68岁的方勤先过去几乎没有收入。“以前花一点点钱都要问儿子要,现在我有了稳定的收入,能减轻他的负担。”
蔡青松和50岁的方勤华、60岁的蔡幸福、68岁的方勤先等大龄村民组成了果园“核心团队”。光是开垦许久未打理的荒地,就花了20多天,用背篓一筐筐运了1200多包肥料用来施肥。
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丰收,种出的苹果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甜。但丰收的路上,挑战总是一个接着一个,比如变化多端的天气和病虫害。
在苹果成长的过程中,连续降雨会影响苹果个头、外形和甜度;真菌会让苹果长出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害虫则会大口、大口地“咬”苹果。蔡青松曾看着感染真菌、被害虫咬掉的苹果心疼不已,但也只能忍痛剪掉受损的苹果,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除了不断实践,积累经验,蔡青松还请教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的专家顾问丹尼尔,每次聊天,蔡青松就像如饥似渴的学生,一点点靠手机翻译工具记下专家的建议,然后在手机上回复:“OK,OK。”
“以前我们都是根据县里的天气预报来记录,但山区的天气多变,有时山下是晴天,山上是雨天,县里的天气预报无法参考。”这不仅时常打乱剪枝、疏果、排水等计划,而且无法制定精准、科学的种植计划,比如根据降雨量准备施肥量、根据光照度选择苹果摘袋时间、根据土壤温湿度分析虫卵和真菌存在的可能性等等。
“好在,今年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好助手’。”蔡青松笑着说。
今年3月,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联合海康威视STAR公益,为农场装上了科技设备。接入传感器的农业物联网视频感知设备,能精准采集山区光照度、土壤温湿度等环境数据,帮助农场科学种植。如果土壤湿度太高,就准备排水等措施;如果光照度不够,就推迟摘袋,保证苹果吸收充足的阳光。
此外,通过农业物联摄像机、农业管理平台等,蔡青松远程就可以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构建更系统性的病虫害监测,实现苹果生长态势、病虫害定期定时巡检,叠加物联网杀虫灯,多方位降低虫害扩散风险。
“这让我们巡查病虫害的效率大幅提升了,并且定期检查物联网杀虫灯里的虫,也让我们对害虫的种类更加了解,更好地做预防。”蔡青松说。
不久前,专家丹尼尔来到了青年科技农场,通过对精准的温湿度等数据进行复盘,和蔡青松讨论制定了来年的种植方案,例如通过监测光照度、土壤湿度等数据,定时定量地施肥或用药,保证效果发挥到最大。
“从靠经验到有数据依托,有了科技的帮助,我们的丰收多了一份确定性。这样种出的苹果会更大更甜,大家的生活也会更有滋有味。”蔡青松说。
青年科技农场不仅为方山村增加了一抹甜,也让辛勤耕耘的村民生活得更好了。2017年至2019年,农场帮助40余农户实现每户增收1300余元;2019年至2020年,帮助70余农户每户增收2000余元;2021年,帮助90余农户每户增收3700余元;2022年,帮助110余农户每户增收4500余元。
今年,丰收的喜悦刚刚开始。方山村的农业发展插上了“数智化翅膀”,让人们在故土也能更好地生活。
祝云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