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在行走中上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万名学子下基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闫勇 万金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1月21日   02 版)

    深秋的三涧溪村,一派丰收景象。来自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政法学院实践团的成员们正在这里走村串巷,开展调研。不久前,这支团队完成的《流动赋能:村民参与数字乡村产业主体性提升机制研究》调研报告,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和红色专项展示全国一等奖。

    “学校‘行走的课堂’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平台,目前,我们已经把调研对象扩展到黄河流域118个行政村,准备进一步丰富调研成果,为村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可参考建议。”实践团成员杜天乐说。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全力打造“行走的课堂”实践育人项目,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真正实现实践育人制度化、载体化、长期化、特色化和实效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起而行之,在实践“大熔炉”中筑牢思想根基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如何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取得最大成效?

    对此,该校针对以往实践育人系统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不高、常态化运行不足等短板,创新构建“1365”实践育人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做好三个结合、六维赋能增效、助力五育并举”。

    “行走的课堂”实践育人项目便是重要载体。3年来,这所高校组织4万余名学子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宣传政策法规、运用所学服务企业,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筑牢思想根基,走出了一条具有齐鲁工大特色的实践育人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注重结合国家战略确定实践主题、结合学生成长需求确定实践内容、结合学生专业背景提升实践质效,从系统化、精准化、常态化三方面着手,坚持校内校外协同联动,不断丰富拓展实践内容,杜绝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确保实践育人取得实效。

    2023年,该校将“行走的课堂”实践育人项目和黄河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开展“沿着黄河遇见海,万名学子访千村”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以寒暑假集中调研为主,日常分散调研为辅,创新采用“揭榜挂帅”“擂台赛”等形式,组织21个学部(学院)的1万余名学生、1313支团队奔赴青海、甘肃、山东等全国18个省市的2531个村庄和社区,下设3条主线,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领题调研、定题实践。

    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刘集后村《共产党宣言》陈列馆,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调研团成员沿着展陈线路,通过现场沉浸式学习,感受我国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在广饶县刘集后村传播、使用和保存的艰辛历程。

    红色文化调研团队长、该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22级研究生时达说:“今后会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汲取真理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充足的干劲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

    迈开坚实脚步,做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大学生只有深入一线“沾泥土、接地气”,调研活动才能精准有效“冒热气、有生气”。“行走的课堂”出发点是查实情、长才干,落脚点是解难题、促发展。

    近年来,通过“行走的课堂”活动的持续开展,该校将“大思政课”搬进乡村振兴一线,鼓励学生用专业特长赋能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将论文扎实地写在乡村广阔的沃土上。

    金秋十月,穿行在黄河三角洲的广袤田野间,一派乡村收获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在该校师生的努力下,昔日的盐碱地正在变成农民的致富田。

    “我和同学们利用‘行走的课堂’提供的实践机会,对黄河三角洲经济作物种植现状进行了深度调研,发现在盐碱地上进行药用植物高值化开发是困扰当地多年的难题。”李苗苗说。

    在学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围绕药用植物耐盐碱适应性转变、质量评价及其综合开发利用等开展创新研究,筛选出来金银花、丹参、枸杞等盐碱地适宜性药用植物品种,初步构建了盐碱地中药材生态种植体系。

    谈及下一步打算,李苗苗信心百倍:“我们的目标是围绕盐碱地中草药、功能食品核心评价标准制定等打造黄河流域最大的国家标准样品研复制基地,实现黄河流域及咸海地区大面积盐碱地的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

    此外,该校还聚焦“社会实践+思想引领”,打造“青衿学堂”;聚焦“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组建青年观察团,点亮“青年视角”;聚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践行“青春担当”;聚焦“社会实践+学生骨干培养”,考察、培养学生干部;聚焦“社会实践+成果转化”,展现“青年智慧”。

    增添青春底色,做生态保护的践行者

    在这样生动的课堂中,通过一次次“行走”,青年学子们纵览山河壮丽气象万千、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争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守护者、践行者、贡献者。

    今年7月初至8月底,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河文化调研团先后走进东营市垦利区黄河文化馆和黄河口生态保护区,详细了解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现状,由此深刻认识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今后,我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讲好‘黄河生态故事’,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调研团成员赵淑婷说。

    由该校经管学部研究生李威、胡金月、张悦等学生组成的“碳达峰”调研小组,则将调研课题锁定为黄河流域“双碳”目标。团队结合各市及产业实际情况,给出了山东省不同类型工业低碳化转型路径优化策略,最后提出了推进工业低碳发展、加快能源结构优化、促进协同减排等政策建议,形成的相关报告已提交山东省政府相关部门。

    为了让更多学生从“行走的课堂”项目中受益,该校专门组建“行走的课堂”实践育人项目组,在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

    同时,在工作体系上,该校出台校院两级社会实践管理制度文件,明确社会实践育人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等;在推进过程中,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将参与学生的表现情况记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照,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校(院)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通过打造‘行走的课堂’实践育人项目,以青年视角观察黄河流域巨大变化,精准掌握第一手数据,积极建言献策,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吴衍涛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闫勇 万金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1月21日 02 版

在行走中上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
牢记殷殷嘱托 勇做时代先锋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中挺膺担当
复旦院士眼中的“院士精神”
黑龙江鸡西:迎战暴风雪 青年再发力
重大活动保障彰显新时代首都青年担当
建设数字乡村 助力乡村振兴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