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琴书很新颖、很震撼。作为一个非北京籍的学生,通过表演看到北京文化中有很多本土的、有趣的、丰富的内涵在里面,印象特别深刻。”最近,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千人剧场里举办的一场曲艺演出,让该校表演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子力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快板、铁片大鼓、小品、北京琴书、相声、单弦……这些具有京味儿特色的曲艺形式,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艺行之“戏聚高校 佳作有约”《笑满京城》专场演出中,被搬上北京电影学院的舞台。在这里,很多曲艺名家、艺术家与北京曲艺团优秀青年演员为学生带来了一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传统艺术表演。
重返高校,让北京曲艺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李菁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他提到,自己在北京工业大学读书时,北京曲艺家协会曾举办过“曲艺进校园”活动。“那时候来我们学校演出的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有关学曾先生、马玉萍先生等,还有我的老师梁厚民先生,印象非常深刻。很多同学也是在那个舞台上第一次见到了单弦、河南坠子、北京琴书。”
时光流转,如今来到现场的学生中,有很多同样是第一次看到多种曲艺形式在舞台上展现。作为一名曲艺爱好者,以往总是通过互联网观看曲艺表演的王子力,了解到活动后决定来看一看,“看看那些只在视频中见过的老前辈”。
展演现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金斗和搭档石富宽带来了相声《笑口常开》,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蕴华演唱了单弦《风雨归舟》,北京评书名家王玥波和搭档武宾带来了相声《开心一刻》……
相较于视频节目,王子力觉得现场表演带给他的最大不同是,演员可以针对观众的表现进行“砸挂”,比如演员王树才在表演北京琴书《有话好好说》之前向观众要掌声的包袱,是在视频节目中根本看不到的内容,而这些小细节恰恰可以反映出演员深厚的现场控制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除了通过节目展演让绝大部分学生和老师更加直观地了解曲艺之外,北京曲艺团还组织了小课堂,通过李金斗、李蕴华、王玥波3位名家、大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让真正对曲艺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了解曲艺的传承、历史、特点等。李菁说:“希望通过交流,帮助同学更深地了解曲艺艺术。”
其中,李金斗先生不仅讲到了相声的历史发展,还特别提到相声中特有的表演形式贯口。比如相声《地理图》中,不仅要把中国的地名都写下来,还得找和韵的念出来才好听。他说:“1000多个地名,有的还发生了变化,以前是‘清河、沙河、昌平县’,现在就是‘清河、沙河、昌平区’,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通过变化了解更多中国的历史。”
他还告诉现场交流的年轻人,相声“逗的是智慧,不是在逗贫”,每一个新的相声都是告诉观众一件事,让观众明白一个道理。
虽然同属诵说类的曲艺艺术形式,但评书和相声有明显的区别。相声一般用包袱结束,评书则会用扣子(悬念)结束;相声更加轻松欢快,评书多是长篇大书……
“评书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木一帕的形式,到今天大概1000多年了。”王玥波介绍,相声和评书都有传统的程式和规范,他希望在座的曲艺爱好者能够从根源上去学习,并注重基本功的练习。
在北京曲艺团艺术生产部主任张天雷看来,曲艺大师走进高校,就是为了穿插。曲艺的覆盖面虽然小,但它有其自身的魅力,“不是说年轻观众不喜欢,只是绝大部分是年轻观众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先要进行普及和推广,才能打开观众群,包括后期可能会有一些爱好者,乃至行业里的从业者,但都得从第一步做起”。
王子力发现当天的节目中,演员使用了很多生活化的表达,非常贴近大家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或是年轻人之间使用的互相调侃的方式。
事实上,为了使演出更贴近年轻人,北京曲艺团不仅在节目形式的设计上更加多样化,还在内容上进行创新。
张天雷说:“演出的内容很多是由年轻演员原创的,主题性都非常强,有讲街道基层工作人员的,有讲接诉即办成果的,还有唱中轴线的快板,既接地气,又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北京曲艺团每年在保有传统驻场演出(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不间断地演出传统相声或传统曲艺)的基础上,其创排项目也有很多的创新形式,比如情景剧、相声剧、脱口秀等,他们会在题材或者艺术形式上不断进行突破性创新。
张天雷说:“我们今年的相声剧《“有家”客栈》,就是一个借古喻今的反诈题材的作品。因为里面涉及的很多口语化内容,以及一些借古喻今的表现形式,年轻人特别喜欢,现场演出的效果也非常好。”
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王子力发现由于某些艺术形式相对小众,大家对于其多是抱着一种敬仰的态度。“有时候朋友突然发现我有一副快板,他们就会感觉很新奇。”他觉得,年轻人也应该多了解、接触传统文化,从而肩负起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喆 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