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了首批典型案例,从黄河流域的违规取水、毁林开垦,到沿海省份的损毁红树林、围填海乱象,被督察的5省均涉及生态破坏问题。
三地被点名违规取水
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83毫米,属于极端干旱区。水资源是当地盐湖产业发展的命脉所在。但督察发现,仍有一些企业不顾水资源刚性约束,违规取水用水。比如,格尔木藏格钾肥公司溶矿用水不按取水许可要求从柴达木河下游泉集河取用淡水,而是擅自取用限制开发的南霍布逊湖卤水,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违规取卤水1.26亿立方米。
违规取水问题、地下水超采现象同样出现在甘肃省张掖市。督察组批评张掖市黑河流域治理不力,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加大生态环境退化风险。
黑河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据通报,张掖市有水域总面积达6000余亩的人工水面长期违规取水。
黄河中游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是黄河流入中原的第一站。督察发现,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经许可违规取用黄河水25万立方米。
此外,张掖市、三门峡市还存在违规挖湖造景的情况。
违法占地多发
森林法规定禁止毁林开垦,但张掖市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毁林问题频发。2012年至2022年,开垦耕地占用林地约9.6万亩。地方林草部门放松管理,仅对1592亩毁林开垦的违法行为实施了处罚。
地方林草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碱滩镇普家庄村违法开垦林地369亩、259亩问题均已查处整改到位,但督察发现实际并未整改。临泽县2020年在板桥镇西湾村违规实施土地整理项目,非法采伐林木851亩,现场督察发现仍在毁林。
督察组认为,甘肃张掖对落实中央要求筑牢国家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极端重要性,对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区域特殊情况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突出。
三门峡市好阳河湿地公园出现违规占用耕地的情况。根据国土“三调”及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该工程实际违规占用耕地490.77亩,其中包括“三区三线”划定的14.17亩永久基本农田。
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柴达木盆地,违法占地和侵占草地问题依然多发。督察发现,青海发投碱业公司、中盐青海昆仑碱业公司蒸氨废液排放场长期违法占地约2.5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4086亩。昆仑碱业的蒸氨废液排放场西侧坝体2019年以来出现明显渗漏,对相邻的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威胁。
督察组认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到位,绿色发展理念树得不牢,生态环境刚性约束认识不清,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当地的盐湖开发无序扩张,加剧了生态环境承载负担。
两地红树林保护、海洋保护不力
2023年11月,记者随中央第三生态环保督察组在海南现场调查发现,在海南省文昌市,数百条养殖塘取水管穿越红树林保护区核心区,延伸至海滩,沟壑密布;在临高县,红树林保护区内的养殖塘被当地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长期漠视;还有一些地方,直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现场调查时,管理部门才知红树林已遭破坏。
督察组指出,海南省一些地方红树林保护不力,非法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破坏损毁红树林等问题依然突出。例如,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该保护区管理松散,保护区内违规养殖等问题长期存在。此外,海南文昌督察整改不力,导致红树林生态环境恶化。
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七星海景区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违规占用防护林地75.4亩。
督察通报称,漳州市在沿海防护林保护、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整改、海水养殖污染治理等方面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上,福建漳州处置不力,整改乱象频出。比如,龙海区紫泥镇巽玉村违法填海3.5亩,处置方案明确要求拆除其中2.2亩,但当地不仅未完全拆除,还新增围填海面积约3.2亩。
督察组认为,两地的问题反映出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足,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