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供应链不再是单向流动的价值链,而是能促进各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进而由平台模式搭建形成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
为了降本增效,物流运输圈的供应链服务越来越“卷”:在山东港口集团,以电子仓单为载体的融资产品,把客户融资周期从传统的2-3天缩短到最快4小时,综合融资成本较传统融资模式降低约50%。一家航运大数据公司则通过智慧海港边防研判平台,实现海上智能感知、智能研判。
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上,物流、运输、金融等综合服务领域的企业纷纷亮出创新产品与服务,数智化正在为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供应链服务“数智化”
“山东省港口集团由单一港口运营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升级的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是首个突破口。”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德亮介绍,港口是全球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交通运输枢纽,港口大宗商品有着旺盛的融资需求,但传统的货物质押融资业务,由于货物管控繁琐、风险管控困难、流程不标准等问题,难以满足港口大宗商品客户群的交易、融资需求。
为此,该集团依托港口信息化管理基础,利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打通港口、贸易、金融、物流等关键节点,实现业务全链条可查、可溯、可视。
在提升供应链综合服务方面,该集团延展出船货代、查检疫、仓储、运输等80余项服务,同时拥有15类金融牌照、30个控股金融业态。在海外,集团还成立了东南亚、欧洲、非洲等海外区域公司,建立起中东迪拜、非洲吉布提等多个海外仓库,加速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马德亮说,作为海铁联运箱量多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的港口,今年山东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将突破17亿吨,集装箱量将跨越4000万标箱大关。
“海洋运输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全球贸易的80%通过海运完成。”亿海蓝(北京)数据技术股份公司董事长韩斌和航运大数据打了十多年交道。他说,航运业的特点之一是国家化程度较高,有全球统一技术标准,甚至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所以能得到的航运数据是全局全量数据,是真正能进行大数据挖掘、发挥大数据价值的”。
在他看来,航运业数字化将和全社会的数字化一样,经历5个阶段,从早期单纯的手工操作,到设备电子化,到单场景的系统化、数字化的物联网,最后是数智化的无人智能决策。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胜利,而是信息获取成本降低给航运业乃至全社会创造的价值。”韩斌说,目前,航运业数字化正处在单场景系统化向数字化物联网过渡的阶段,未来,通过更多维度更实时、更标准化地获取数据,同时有高算力支撑、先进算法应用,单一的集约化信息处理方式将有望形成,使得在任何一个环节,智能平台的决策和操作都能服从全局最优解,“以企业设定的供应链目标为导向,在整个全链条过程中去做最优化的配置,做到过程管理”。
供应链服务产品化
“原来我们说供应链是一个链形供应链,现在我们看到,通过多方协同打造,供应链已经不是一个链形,是一个网状。”安永大中华区数字化供应链与智能制造咨询服务合伙人陈啸风以山东港口形成的电子仓单质押为例说,很多产品由供应链服务衍生而来,供应链服务正在产品化,“并且在数字化赋能的前提下,银行等多个服务主体的加入,让这种服务产品化变得更为容易”。
陈啸风说,这带来的改变之一是,设计某个产品时要从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出发,而不仅是考虑单独的交易环节。他以健康产业链为例说,该产业链的产品需要有承上启下的关联。“从女性怀孕就开始提供产品和服务,到婴儿出生、成长,到青少年,再到老了以后的保健、康养等,整个链条的产品和服务贯穿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与生命链并行。”陈啸风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也注意到,由于大数据带来需求和新的应用要求,我国供应链正在经历一轮新的变革,链条不断缩短、扁平化程度不断提升。“中国的供应链不再是单向流动的价值链,而是能促进各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进而由平台模式搭建形成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他建议,大中小企业要实现在供应链上合作共赢的破局提升,必须做到以服务为本,在构建价值共创机制,尤其是供应链生态圈时,要设计好利益分配体系,遵循合作共赢的原则,公开透明,记录平等发展数据,以实现价值共创。此外,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不可或缺的条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