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小小“科学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验证科学理论,探索小实验里的大智慧;梦想汽车、航模等形态各异、引人入胜……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科技味”十足,每天的科创体验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乐趣。
“我们开发了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科学课,课堂中努力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实验开出率达到了100%。”该校科学教师王鬲说,自1986年开启科技教育以来,目前学校已开设25个科技类社团,科技教育已成为“特色品牌”,先后有6项学生科技作品获全国奖、77项获省级奖、204项获市级奖,其中获国家专利1项。
以科学力量推动教学改革深度发展,以素质教育综合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是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的鲜明特色之一,也是定西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趁“双减”改革东风,定西市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通过“读书节”“法治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劳动实践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在一小块扎染布上,孩子们创作出美妙的图案;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的展示评比火热进行……每天下午,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第一小学的社团活动“百花齐放”。
以手工室和科技室为依托,这所乡村学校逐步形成了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新局面。“班班有歌声”“课本剧展演”“数学文化展示”“经典诵读”“钢笔字竞赛”“诗词大赛”“英语口语竞赛”“书画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让有质量的教育惠及每名学生。
艺术、体育一直以来都是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的核心课程,“有趣、出汗、安全、技能”的大课间活动做到了班班有项目、人人有技能。每天大课间、课外活动的铃声响起,校园里就会沸腾起来,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和趣味社团实现了全校1230名学生全员“走读式”参与,满足了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学校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同时,全面落实‘5+2’的课后服务模式,根据年段特点对课后服务进行整体性的设计安排,开展长短课、课程整合的具体实践。”该校副校长汪富强介绍,全校一二年级以团队活动、课外阅读、手工操作类活动为主;三四年级以作业辅导、答疑解惑、综合实践、社团活动为主。
“在每天专门的阅读课上,我和同学们徜徉在课外知识的海洋。每月一次的班级读书分享交流会,是我最期待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习生活绚丽又多姿。”清源二小四年级(4)班学生罗焯峰兴致勃勃地说。
开足开好科技艺术等课程,发挥社团育人特殊作用,优质师资是关键。针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定西通过机制创新激活区域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通过‘强校+弱校’‘城镇+农村’模式,形成城区学校、中心校‘1+N’网络同步教学模式,实现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多校互动、优势互补的‘一校带多校、一点带多点’的网络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定西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督学易思平说。
定西还推动城区优质学校将优质课、社团活动、主题队会、校本课程、书法指导、心理健康、实验课以及学校特色课程等向乡村学校源源不断地输入和融入,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五育融合”落地见效。
“在创建优化共享合作机制的同时,我们还将活动开展、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考试设计和集团化办学教师专业成长等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作为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督导检查和责任督学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易思平说,通过积极挖掘可操作、可借鉴、可推广的教育协同工作经验,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建设,有效引领和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通讯员 尹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