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情就是命令。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发生后,西部战区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依据军委联指中心命令,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建立抢险救灾指挥体系,向震区派出前进指挥所,全力打赢高原高寒条件下应急救援仗。
发现伤员,房屋倒塌,需要支援……前方情况陆续传出,战区联指中心因情施策,果断组织就近驻守的部队向震区机动靠拢,350名积石山县民兵就近展开救灾,多支力量边出动边报告。
地震发生后,武警甘肃总队迅速出动333名官兵,赶赴临夏州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阳屲村、团结村、李家村进行抢险救援。救援官兵不畏严寒,克服重重困难,采取摩托化和徒步行军方式,第一时间到达震中区域,立即投入搜救伤员、抢修道路、搬运物资等任务。
12月19日2时50分许,第76集团军某旅接到战区指令,300名官兵携带专业救援装备即刻出发,星夜驰援。根据当地村干部提供的信息,先头部队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大河家镇大河家村。当天凌晨,官兵们挨家挨户展开搜救,发现并转运160余名受灾群众。
“胖妞”来了!12月19日11时许,一架搭载西部战区前进指挥组的运-20运输机稳稳停在兰州中川机场,同机抵达的还有战略支援部队应急通信车。在军委联指中心统一指挥下,西部战区联指中心建立高效应急指挥体系,统一组织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救灾行动。
“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坚持科学用兵,专业用兵,就近用兵。”西部战区领导说,调兵遣将,必须符合救援实际,符合地方需求。
针对救援地域特点,他们动用运搜、直升机、无人机展开立体侦察。一手的多维信息资料经过专业分析,“快、准、精”地为指挥决策提供了可靠支撑。
12月19日,第76集团军某陆航旅出动两架直升机飞行数小时,执行灾情勘察任务,向指挥部发送灾区最新情况。与此同时,该集团军某合成旅和某勤务支援旅官兵为灾区送来一批棉帐篷、取暖炉和应急高原药品等紧缺物资。
这是一场高原高寒条件下的抗震救灾行动——任务地域海拔1700米左右,夜间气温降至零下15摄氏度,恶劣的气候条件给救援行动增加了不少困难。
12月19日晚,第76集团军某合成旅官兵抵达积石山县石源镇,开设肖红坪村和宋家沟村两个安置点。官兵连夜奋战,至20日凌晨3时许,50余顶帐篷搭设完毕,取暖炉、行军床、被褥等也配备齐全,受灾群众陆续住了进去。村民樊曾炉住进暖融融的帐篷里后激动地说:“为了不让我们挨冻,你们顾不上休息连夜搭设帐篷,感谢人民子弟兵!”
12月20日清晨,第76集团军某勤务支援旅官兵为积石山县刘集乡刘集村的受灾群众做好了热气腾腾的早餐。随着羊肉、萝卜等物资陆续到位,该旅官兵利用野战炊事车迅速备餐,“日均保障能力达到700人次”。
哪里有危险,子弟兵就冲向哪里。哪里有需要,资源就投向哪里。地方政府反映,石墩乡、刘集乡、柳沟乡、大河家镇4个受灾点位防寒物资紧缺。战区前进指挥所按程序调动周边单位紧急筹措棉用帐篷1000余顶、取暖炉630余个,急行军分送到位。同时,还增派西宁联勤保障中心人员装备赴震区提供热食、医疗、淋浴等保障。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武警青海总队闻令而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分多批次累计派出200余名兵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受灾最严重的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北干渠草滩村段发生山体滑坡,约300米干渠被冲毁,加之受地震挤压,现场出现地涌泥石流侵袭,有群众被埋失联。武警青海总队组织主要兵力携带铁锹、镐头、绳子等器材设备,配合地方专业救援力量,参与清淤排险、搜救伤员。
受灾地区海拔较高且天气寒冷,在12月19日上午救援过程中,救援官兵发现,一些群众出现缺医少药的情况。经过统筹安排,武警青海总队医院医疗保障分队一行20人,携带药品及医用耗材100余种,迅速赶抵一线巡诊送药。
12月19日15时,抗震救灾救援工作基本结束。截至20日17时,西部战区指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3200余人参加救援,累计转移安置群众7700余人,救治伤员71人,疏通道路12.6公里,搭建帐篷1218顶,保障取暖炉740个,排查房屋约1760间,转运物资2600余吨,清理堆积物157余方。
当前,任务部队工作重点由抢险救援转入伤员救治和群众生活安置阶段。西部战区前指继续扎在一线,指挥部队帮助群众搭建帐篷和取暖设施,救治伤病员,确保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不受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彭小明 马振 刘昆 郭紫阳 王雲峤 曹世凯 张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