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的是‘嗷嗷辣’,不是‘微微辣’。”“这是炸鸡店,没筷子只有手套。”近期,不少人分享外卖平台上买家与卖家间的争议和“神回复”,让“赛博判官”这个词为人所知,甚至有人戏称“自己做‘赛博判官’比上班都积极”。
“赛博判官”脱胎于某些互联网平台推出的大众评审员机制。例如,当商家收到来自顾客的差评,他们可以申请上“网络法庭”,邀请平台用户担任评审员,来决策这条评价是不是失之偏颇。许多用户都可以成为评审员,通过投票的方式参与到一场场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是非对错之争。
有些平台设置游戏化的“评判闯关”机制,鼓励用户成为“赛博判官”。一些用户也因评判内容的趣味性被吸引进“判官”队伍,抱着“图个乐”的心态,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参与感和情绪价值。
但其实,“赛博判官”们的每一次点击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和平台风气,直接决定了买卖双方谁该负责,不能仅仅“图一乐”。欢声笑语之余,实际效果同样值得关注。
“赛博判官”说到底是一种群体决策,每个参与者都有平等投票的权力。平台搭建渠道让用户自主讨论、投票裁决固然是一种柔性管理,但更加良性的生态应当是“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
谁能成为“赛博判官”?何种纠纷需要“赛博判官”介入?“赛博判官”的裁决是最终结论吗?这些问题都关乎能否将“赛博判官”的积极价值发挥出来,而不是成为吸引流量的噱头。
平台需要对“赛博判官”设置合理的筛选门槛,结合知识背景、年龄结构划分不同等级,将纠纷匹配给更精准的“赛博判官”。同时,还需要严格规范账号注册时间、活跃度等指标,避免衍生出“代判水军”等次生问题。
有些纠纷中,买卖双方空口无凭,一两句玩笑甚至“玩梗”“写小作文”岂能成为申辩的理由?
大多数“赛博判官”往往是谁有道理就“站”谁,谁处于弱势就“站”谁。有的商家或者用户通过编故事甩锅、写小作文博同情等手段来笼络人心,在这种情感导向下,本应公正的评判可能让位于感性裁决。况且,有些纠纷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复杂性,需要足够的证据来还原事情经过、划归各自责任。
作为第三方的“赛博判官”要把握好评判的机会,尊重每个人发声的权利。是否展示差评、过错是否在商家等问题与消费者购买决策、商家担负理赔责任息息相关,纠纷和矛盾也并不都能一笑了之。
“赛博判官”们要站在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角度来作出判断,抱着理解、尊重的心态来参与调解,避免掺杂主观情绪和偏见,每位“赛博判官”都有责任避免“是非公道场”成为“观点撕裂场”。
不可否认,“赛博判官”们在投票点击的快乐体验中充当了“和事佬”的角色,有数据显示,一外卖平台上的“赛博判官”每月处理的争议申诉超过9万件,每月有约5万家外卖商家申诉成功,免除了不合理差评的影响。但目前看来,“赛博判官”解决的更多是琐碎的小纠纷、小争执,而面对较大的利益纠纷时仍需要专业的仲裁机构参与其中,以保障各方的利益。
王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