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豹变

巴基斯坦90后医生:在喀喇昆仑公路上续写中巴友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2月28日   10 版)

    巴基斯坦90后医生茹涵在喀喇昆仑公路上续写中巴友谊。受访者供图

    在达苏水电站喀喇昆仑公路改线项目,每一次爆破前,茹涵都会比别人更早抵达现场。这个巴基斯坦90后是这个项目唯一的驻地医生,职责是24小时为施工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和紧急救助。

    改线项目所在的喀喇昆仑公路,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又被称为“中巴友谊之路”。它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全长1224公里,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中国到巴基斯坦的距离,也见证着中巴两国友谊。进入21世纪后,由于修建达苏水电站大坝的需要,喀喇昆仑公路的部分路段将被水淹没,需提前改线。这个项目大部分的区段都是超高边坡开挖,最高高度达到100多米,节理发育岩层破碎,现场爆破的震动容易导致落石、崩塌甚至滑坡,给作业人员和施工设备造成安全威胁。

    8年里,茹涵已记不清执行过多少次爆破现场的安全防护了。他也目睹过山石垮塌的场景,却从未产生过退缩的念头:“达苏公路项目所在地只有一名医生,我的工作就是保障中巴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跟随父亲足迹,投身中巴友谊之路建设

    “中国有更多机会学习中医和新技术,那里有很好的学医环境。”2007年高中毕业后,茹涵曾去往中国留学6年,他如愿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茹涵”这个中国名字,就是留学期间他的中文老师给取的,“老师希望我做一个谦逊温和的人”。

    回到巴基斯坦后,茹涵进入了当地有名的斯瓦特医院工作。后来决定加入喀喇昆仑公路改线项目,这与茹涵父亲的鼓励和支持密不可分。1966年,中巴两国工人在帕米尔高原炸响了开山第一炮。鉴于这一地区的海拔高度和地质条件,要想在这里建设公路,难度可想而知。因修建难度大,喀喇昆仑公路被评为“世界十大险峻公路”之一,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茹涵的父亲就是中巴友谊公路建设的见证者之一,曾在喀喇昆仑公路段和中国人一起工作。

    “小时候父亲总会给我讲有关于中国的故事,因为达苏地区的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踏实肯干、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的中国筑路工人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经常说,和中国人一起学习工作,能学到很多东西,这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希望我也能前往喀喇昆仑公路项目和中国人一起学习工作。”茹涵说。

    在父亲的回忆里,茹涵一次又一次感受着当年中国工人艰辛和顽强:在施工过程中,常常缺少机械,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完成。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严重不适,在许多施工段,筑路工人都是用绳子拴住腰,吊在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用钢钎大锤打眼放炮,而悬崖下面是咆哮的峡谷河流,他们硬生生在半山腰开凿出一条凹槽式的公路。

    据统计,1966年到1978年期间,先后有2.2万余名中国筑路先辈,在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的崇山峻岭中,依靠肩扛手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喀喇昆仑精神”,打通了这条连接中巴两国的交通要道,而百余名中国建设者永远留在了巴基斯坦的土地上。

    在“中国兄弟”眼里,他是达苏地区最好的医生

    半个世纪过去了,高原工地上的艰苦仍然超乎想象。达苏公路项目悬挂在喀喇昆仑山谷之间,地处巴基斯坦西北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泥石流、落石、塌方、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危险随时都会降临。这里夏天酷热,冬天严寒,洪水时有发生。在悬崖绝壁间开凿隧道作业,建设者每一个动作都步步惊心。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对于巴基斯坦真的非常重要,但道路崎岖,大部分施工地都在滑坡地区,石头不断从山上滚落下来,掉进道路和施工区域,工作人员受伤甚至死亡的风险都很大。”茹涵认为,如果中国人可以远离祖国,背井离乡,冒着生命危险为巴基斯坦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什么他不能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呢?2015年,当茹涵得知中国铁建中土集团即将在他家乡附近修建喀喇昆仑公路改线项目时,他强烈希望能够参与这个项目,为中巴友谊公路改线项目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在项目中,茹涵拥有了许多像家人一样的“中国兄弟”。忙碌之余,大家会一起聊天,他们教茹涵中文,茹涵教他们英语和当地的乌尔都语。

    “他们离别家人,在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帮助我们搞建设,想家的时候也只能打打电话,我很感动,我应该用我的医学知识来支持建设。”每当工地上有人生病或受伤时,茹涵总会立即采取治疗措施,第一时间缓解伤患的痛苦,“当病人感觉好转和放松时,是我最自豪的时刻,我会感觉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茹涵不仅精通西医,也了解中医,又熟知中国语言与文化,他还根据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的体质差异,制定了不同的用药标准,悉心照料每一名患者。除了担任项目驻地医生,茹涵还兼任翻译及社会问题协调人员。遇到问题,同事们第一个想到的总是茹涵。在这些“中国兄弟”眼里,茹涵是他们生活中的“大管家”,更是整个达苏地区最好的医生。因为成功救助了多名伤患,他多次获得当地政府的嘉奖,镇上医院的医生经常跑来和他交流经验。

    但作为一名驻地医生,并不能消除所有病痛。茹涵说,在达苏水电站喀喇昆仑公路改线项目工地,医疗服务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项目营地诊所没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如CT、MRI、数字X线、心电图机、超声波机等。“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很难处理,因为营地离达苏镇很远。另外,如果再次发生重大事故,我们必须将病人转移到一些大城市的医院,有时病人转运到大城市的医院是很困难的,而不能消除所有病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遗憾。”

    “希望有一天能飞回中国这个充满爱与和平的国家”

    达苏水电站喀喇昆仑公路改线项目,升级和拓宽了原有的喀喇昆仑公路。改造之前,喀喇昆仑公路经常因自然灾害被堵塞。2017年的一天,达苏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公路完全被石头掩埋。当时茹涵带着重要文件,独自在山上走了3个小时,终于穿过滑坡区,安全返回营地。后来他才得知,那次事故导致公路被完全封闭了18天。

    如今,易滑坡区路段已经变成了隧道,道路因此而缩短。“过去,我到阿伯塔巴德的学校要五六个小时,但在修路之后,只花了一个半小时。这条路让我们更容易到达医院,在紧急情况下能把病人转移到更好的医院,减少伤亡。”茹涵说。

    10年间,“一带一路”将道路网络延伸到巴基斯坦的不同城市,和茹涵一样的当地居民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享受到更便利的生活,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也迎来更多机遇。

    “现在很多中国公司在巴基斯坦做建设,我希望巴基斯坦的经济和中国一样发展得更好,有更多的高铁、地铁,交通更加便利。”茹涵说,希望公路线改项目顺利完成之后,自己能够继续在“一带一路”下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工作。

    2007年11月,茹涵第一次来到中国,几年时间他跑遍了西安、北京、上海、武汉、厦门、广州、杭州等城市。

    回顾这些年走过的历程,茹涵认为,他今天的成就与中国密不可分。“我在中国拿到了医学学位,也从中国人身上学到了面对困难的态度。”他很想等空闲下来时再看看他的老师和朋友,“希望有一天我能飞回中国——这个充满爱与和平的国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28日 10 版

巴基斯坦90后医生:在喀喇昆仑公路上续写中巴友谊
曹丰泽:在非洲大地上理解什么是理想主义
买《孙子兵法》了吗?文化消费记录年轻人的2023年
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