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30岁出头男性患者被接诊时,他的心脏已经停跳3小时了,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但西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福祥不愿放弃,他迅速带领ECMO(心肺辅助)团队成员,紧急进行心肺辅助治疗。
ECMO运行后,男子的心脏出现了一阵“心电风暴”……
3个小时前,和爱人一起从海南到四川旅行的王先生突然休克,倒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景区,失去了意识。
西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接到急救电话,10分钟后,救护车赶到现场。返回医院的路上,接诊医生刘文君不间断地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被送入重症医学科的危重症病区后,满头大汗的他累得瘫坐在地上。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每天都在和死神掰手腕。”李福祥说。医生们守在病床旁观察这名男性患者的生命体征,多次进行电除颤,还植入了动静脉管路。
终于,3个小时之后,患者的心律恢复了窦性。专家组悬着的心并没有落下,ECMO运行122小时,患者心脏功能才基本恢复。但重症医学科室的医护人员遇到了更多的困难:穿刺处出血、抗凝不充分、消化道出血、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他们还在心血管外科医生的协助下,对患者进行了血管修补缝合。
随着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医生们才松了口气。更令他们惊喜的是,患者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45天时间,患者辗转了急诊室、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的病房,终于康复出院。
作为军医,李福祥和科室的医生们常说一句话,“为民服务是磨刀,为军服务是亮剑”。重症医学科位于西部战区总医院门诊3楼东侧尽头,这里永远灯火通明,仪器设备的滴滴声此起彼伏,医护人员对病患进行24小时实时监护。
“注意9床的呼吸和心率。”
“13床置入深静脉导管。”
“15床病人的血液、尿液化验结果出来了第一时间给我……”
科室刚创建的两年,李福祥不敢离开办公室太远,担心患者突然出状况,他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医院门口的荷花池,手机铃声一响,他能在1分钟内赶回科室。
有一年,一名25岁的军人在训练时不慎被叉车挤压,导致下腹部、会阴部及双下肢损伤严重,在驻地医院做了7种手术,病情仍然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他被送至西部战区总医院。
在全院会诊之后,李福祥带领团队保住了他的生命。随后,经过长时间的康复治疗,这名战友最终康复出院。
重症监护室里很安静,在这里,仪器设备24小时精准运行。医护人员对病患进行24小时实时监护,不分白天黑夜,每两小时给患者翻一次身。一名患者每日的输液、饮食等输入量,引流、排便、排尿等输出量,他们的皮肤是否红肿,肢体粗了还是细了,痰液的颜色、气味,医护人员都要细心记录和计算。
ICU病房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病房门外的长椅上总是或坐着或躺着一些病人的家属,脸上带着焦急又悲伤的神色,他们害怕被医护叫到名字而又渴望知道亲人最新的情况。
不久前的一天,到了当天难得的短暂探视时间,重症监护病房的人多了一点。“我们不是边生活边等你,等你是我们的全部生活。”一个面容憔悴的年轻女子俯身在深度昏迷的父亲耳边轻轻说着,泪水忍不住从腮边滑落。
角落的病床旁,一位老人捧着笔记本,戴着老花镜,轻声给老伴儿读着他年轻时写给她的信……
重症医学科有19张病床,常年是满员状态。这里住的都是病情复杂且紧急的患者,医护人员总要先救命,再治病,他们是全院危重症患者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科室里收治的大多数患者都是附近的居民、军人家属,每年科室医护人员也会接收为数不多的战友,有年长的退役老兵,也有年轻的战士。
“我们为兵也为民。没有平日的锻炼,我们上了战场不可能拿下胜利。”李福祥说。
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深夜1点睡觉。李福祥早年是呼吸科医生,重症医学科是全科,下班后是他深入学习各个专科领域最新进展的时间。
前些年,在李福祥带领下,重症医学科成立ECMO救治小组,建立ECMO急救流程,能够在接到任务后1小时内启动ECMO治疗,他们已多次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暴发性心肌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
2023年4月,一名年轻的设计师心脏骤停,转送到重症医学科时,病情已十分危急。救治过程中,他还反复出现心搏骤停,在科室医护人员两个小时4轮抢救之后,患者最终脱离生命危险。
16年前,李福祥听说医院神经内科接诊过一名战士。那名20岁出头的小伙子被送来时,体温已经超过40摄氏度。医护人员尝试往他身上泼冰水、往身体里注射冰的生理盐水,患者停跳10多分钟的心脏终于复跳了,然而他的瞳孔已经散了。
一周时间里,医护人员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案,那名年轻的患者还是失去了生命,李福祥从此开始关注热射病。
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人体因为高温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会进一步引发神经器官受损,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致命性疾病。一到夏天,李福祥的心就开始揪着。
不同的是,医院附近的居民常常发病在7月、8月酷暑的时候,因为热射病被送来抢救,而官兵们面临的高风险期会提前到4月、5月。近年来,随着部队实战化训练向纵深推进,官兵们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训练日益增多,出现热射病的风险随之增加。
2017年,李福祥在重症医学科接诊了两名年轻的热射病患者,他们被送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黄金救治时间,其中一名患者被地方医院误诊为寒颤,是“裹着棉被送到医院的”。
“患者已陷入昏迷,呼之不应!”“体温41摄氏度!”“患者心律失常!”“肝功、凝血指标异常!”这是一例典型热射病送到科室时的症状。
李福祥会带领团队立即进行抢救,为患者降温、建立人工气道、输液、输血、透析……护士长陈娟带领护理团队24小时时刻关注患者体温、心率、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谱等指标变化。
除了在医院救治热射病患者,每年春节后,李福祥还会带着热射病团队的医护人员去四川和周边的部队普及热射病救治知识,考察各个单位训练场地的降温设施。
他们把热射病防治的讲座视频刻成了光盘,只要有部队需要,他会直接邮寄过去。课件的第一页就是李福祥的电话号码,他经常跟基层部队的军医叮嘱:“你们把我的电话记上,现场处理不懂的,直接给我打视频。”
如今在解放军总医院牵头下、各级联控单位的努力下,全军的热射病已得到成功防治。
除了ICU病房,西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战斗的地方还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以及各类演训场。近年来,他们参加了茂县特大泥石流救援、九寨沟抗震救灾、中老“和平列车”人道主义医学救援联合演习、赴刚果(金)维和等大项任务,科室荣立集体三等功两次。
人们常说,ICU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李福祥和战友们数不清这些年,多少次将病患从生与死的边缘抢救回来。经常有患者康复出院,家属会送来锦旗表示感谢,他们对着李福祥和科室医生深深鞠躬,“是你们给了病人第二次生命,也给了我们家庭生活的希望”。
类似的话,让李福祥和同事一次次体会到救死扶伤的意义——挽救一名患者、拯救一个家庭。
ICU给病患生的几率有多大?李福祥和同事们无法用数字来回答。但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坚持,才换来了一次又一次抢救成功的奇迹。
在西部战区总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内,机器设备运行的滴滴声不时响起。这声音里,隐藏着军医来不及跟家人相处的时光,隐藏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对生命的渴望。
“我们是穿着白大褂的战士。”军医李福祥和战友们不敢有丝毫松懈,“我们每天都在与死神搏斗,每天都在冲锋陷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龚阿媛 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赵芝洪 王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