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一步解放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关注数实融合发展,一定要抓住最前沿的数字经济创新机遇,开创数实融合新局面。
——————————
“新质生产力”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1月19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第十届(2024年·春季)宏观形势论坛”RDCY(人大重阳)夜话环节,多名专家就“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发展预期”话题展开研讨。
“要继续谱写中国奇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必须的。”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类社会真正快速发展的本质是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核心就是科技。
芯片仍是新质生产力竞争的焦点领域。张伟谈到,中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把芯片做出来,否则未来一定会形成拖累,因为所有数据的处理,发展人工智能,都离不开芯片,并且一定要发展得比别人更快。
与此同时,他还指出,新质生产力要变成现实,离不开市场化、法治化,更加有为但“有限”的政府,以及全球化和更高水平开放,最终的目的是以人为本。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下一阶段,要进一步解放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关注数实融合发展,一定要抓住最前沿的数字经济创新机遇,开创数实融合新局面。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愈发紧密。1月5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指出,从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来看,一是进入门槛高,这意味着投资规模大;二是“学习曲线”陡峭,代表着一般国家玩不了。他认为,从人口、工业规模等方面来看,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优势,要把它用好,这也是未来中美竞争的关键。
“对传统产业加以新质化的改造也很重要。”金灿荣举例道,比如煤炭产业结合5G技术,可以实现地下1000米的无人开采。在他看来,将传统产业进行新质化改造也属于新质生产力。“不能窄化理解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未来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要从现在开始投入,还要从更长远的目标来谋划。”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发展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都要重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传统生产力进行升级换代,不断升级迭代传统生产力中的产品、技术,而不是在新质生产力还没有形成一支很重要的力量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管了,这不行,“需要把握好节奏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探索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的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在这个要素的挖掘和推动上,需要金融进一步赋能。
“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强的赋能作用。”赵锡军认为,金融既是一个资源配置的机制,又是一个风险分担机制。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力都需要资源投入,处于起步阶段的新质生产力尤其如此。比如,一项新技术在研发阶段,需要很多能够承担研发风险的资金,以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私募投资为代表的金融力量可以提供一定支持。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在管理、技术、财务、法律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相应的专业服务队伍来解决这些挑战,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发挥市场的力量,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金融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抓手。”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在张伟看来,新质生产力未来的发展会淘汰很多产业,但也会创造新的产业。现在提出新质生产力,也是迎合了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要勇敢地拥抱新变化,做好应对的准备。
新技术给就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去年3月,高盛发布研报指出,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引发生产力繁荣,预计在未来10年间,全球GDP每年将提高7%。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全球预计将有3亿个工作岗位被生成式AI取代。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研究人士指出,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许多新职业、新岗位也会应运而生。
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东表示,面向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要提供法治轨道,给个人创新创业提供最大的自由空间。现在“红灯”有,“黄灯”有,最需要思考“绿灯”怎样设计,而“绿灯”就是规则、标准、法律。要在法治轨道上及时提供制度供给,这样个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才会有安全感,要避免过去“一刀切”的深刻教训:要么不管,野蛮生长,要么发现不对了就完全清理,这样“摇摆式”的监管对国家和老百姓是有损害的。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