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0日召开的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界别联组会上,多名委员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出发,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持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言献策。
北京市政协常委会关于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中指出,2023年7月极端强降雨发生后,北京市政协迅速启动提案交办“直通车”机制,首次以《提案建议摘编》形式报送灾后恢复重建提案建议,有关建议体现并落实到灾后恢复重建相关规划和具体工作举措中。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二级教授鲁安怀介绍,2023年下半年,民盟北京市委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和京津冀豫4省市开展专题调研,发现在防洪基础设施工程体系建设、山洪沟道综合治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鲁安怀建议,适度提高规划防洪标准,开展设计洪水复核和暴雨移置分析,补齐防洪基础设施短板;科学设定山洪沟道防洪标准,分类处置山洪沟道;持续开展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建设。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李昕建议,利用多源资料融合和卫星雷达定量估测等技术,通过均一化处理,修订历史上如降水量极值等数据序列,规范气象服务用语标准,慎用“百年一遇”“历史最大暴雨”等词。
李昕还建议,可通过日常使用的导航App实时发布,告知市民不同地区不同颜色等级的灾害程度与风险,尤其是灾害发生具体避险线路和就近避难场所,政府需要市民配合的环节与措施。
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傅志斌认为,北京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对加强超大城市灾害预警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运行安全提出了目标要求。
傅志斌从北京超大城市灾害风险预警方面建议,充分开发和利用智能科技,采用大地感知、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城市灾害智能预警应急处置系统,建立北京市自然灾害防治科学探测、长效监测与实时预警技术体系和管控平台,提高超大城市防灾减灾和安全治理专业决策和应急指挥能力,以科技手段协助提升北京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城市韧性。
“平战结合”“平急两用”是多名委员提及的增强城市韧性关键词。应急情况之外,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风景园林师吴宜夏还关注到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的平时功能。她建议,将森林防火通道、瞭望塔等防火设施进行景观化处理。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刘俊彩建议,强化北京市医疗资源科学合理布局,“平急两用”建设改造医院,加强分级诊疗,满足突发事件应急救治需要;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老年科、精神科等服务能力,强化基层队伍,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