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的7年多时间里,我曾多次走进偏远地区的农村,巧合的是,基本都在寒冬。走在这些村里,见到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一辈子的田间劳作,太阳把他们的皮肤晒得黝黑而粗糙,一条条皱纹爬上了脸庞。寒冬里,他们穿的不是城市里司空见惯的羽绒服,而是棉服,一层又一层地把人裹得臃肿。
在这样一群老人中间,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大学生村医多少有些“突兀”。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有一张纯真的脸庞,充满胶原蛋白,表情多少有些羞涩内敛,与村里的老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鲜明的对比,也代表着他们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如何消弭这份距离,是摆在他们从医路上的第一道难题。有些大学生村医没有熬过去。其实,这是人之常情,年轻人向往热闹的大城市,实在无可厚非。
然而,那些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穿着臃肿的老人的健康需要村医来保障。他们远离城市的大医院,为了下饭喜欢吃很咸的咸菜,统称甲流、乙流等呼吸道疾病为“感冒”,身体不舒服了能忍则忍……
为了增加村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国家提供了很多政策倾斜:增加收入、提供编制等。在此次采访期间,有地方的负责人表示,他们还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些大学生村医结婚后孩子的上学问题。
国家的这些政策送到了年轻村医的心里。在部分地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在逐年升高,因为报考的考生人数在变多。
那些没有被第一道难题“劝退”的大学生村医,似乎有一些共性。羞涩内敛的表情之下透着坚定与沉稳。这股坚定与沉稳不易察觉,藏在他们和村民交流对谈之中,也藏在他们被七嘴八舌的询问围绕时建立起的秩序中。
和大城市相比,农村是寂寞的,这里没有大商场的繁华和小吃街的喧嚣;和大城市相比,农村又是热情的,年轻村医如果中午加班来不及吃饭,总会有村民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饭给他们送过来。我觉得,可能是农村的寂寞与热情共同练就了这些年轻村医的坚定、沉稳。
刘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