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漫山的油橄榄树蔚然成林,从这里“诞生”的特级初榨橄榄油,被当地村民冠以“木都哈尼”的名字。“木都哈尼”在彝语里是火焰的意思,也是希望的象征。这是他们致富的“火焰”。
来自台湾的青年林书任和父亲林春福两代人在这里探索和坚守。
2011年,非常看好油橄榄产业的林春福放弃了在深圳的事业来到大凉山,种下了第一批600亩的油橄榄树。他的梦想是种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油橄榄树,也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林书任,见证了父亲一点点把理念变为现实。
2020年毕业后,林书任也来到大凉山,担任四川凉山州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原来举办品油会转为运营“木都哈尼”品牌。
油橄榄的种植面积现在增加到了2.5万亩,带动当地6800多户农户年收入增长了3倍以上,特级初榨橄榄油两次获得国际橄榄油赛事的金奖。林书任还记得父亲曾对他说的话,“如果要认识这个时代,就要到最基层来”。
实际上,2012年第一次来到大凉山,一直生活在台北的林书任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乡村。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开始只觉得这就是爸爸发展产业的地方,但没想到当地道路几乎都是泥土路,路上有驴车、骡车等,十分贫困。”
那时的林书任没想到大凉山会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他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父亲提出了一个要求,要通过卖他们生产的橄榄油赚取自己的生活费,“你去卖橄榄油,每瓶提成10元”。
林书任开始在繁忙的课业之余奔走各方,靠卖油“养活”自己。因为没有销售经验,最开始他只能拿着一本公司的宣传手册进行介绍推广。后来,专业人士告诉他,国外高品质橄榄油与葡萄酒相似,都是通过感官品鉴的方式来了解产品质量并进行推广。
为此,他专门去意大利学习感官品鉴的方法,并考取了专业品油师的资格证书。回到北京,他开始在一些餐厅、咖啡厅举办品油会。“但大众对于橄榄油能够‘品’的这件事还很陌生,每次前来参与品油会的人数特别少。”
2016年,北京开始流行各种类型的文创市集。每到周末,他有时跑到三里屯附近的农夫市集进行贩卖,有时又到各大商场或艺术空间组织的文创市集摆摊。
通过卖橄榄油,他逐渐认识到父亲在大山里发展农业的社会价值。“慢慢地,我也发现了这一产业确实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增收,这也是产业的社会价值。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我们发现其实最打动消费者的还有我们在大凉山的故事。”
在他的建议下,“木都哈尼”品牌正式推出了。让他感慨的是,几乎每年都要前往的大凉山,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油橄榄的种植面积增加了,公路修到了村子里,父亲在当地有了很多新朋友……
林书任坦言,2020年7月毕业时,他已手握多份offer,“起初还是想留在北京工作,但爸爸快70岁了,他想让我回到大凉山帮忙,希望我能帮他圆梦”。
虽然有些小纠结,但他还是选择了大凉山,负责企业的公共关系和品牌运营。“品牌其实很关键,定位也要准,通过品牌可以让别人用很短的时间认识你,企业理念也是品牌可以传递的。”
在林书任看来,“木都哈尼”既代表了彝族的火焰,也是民族品牌,“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可持续发展产业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希望,也通过产品带给城市消费者更好的健康选择”。
那时,探索运营两三年的“木都哈尼”已让企业产品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可是,让林书任哭笑不得的是,常年狠抓技术的父亲,不批准经费进行产品营销推广。
“父亲更重视产品的质量、农业种植技术,包括土地的养护、施用的肥料、病虫害防治等,以及带动更多的当地老百姓通过产业致富。但我觉得,酒香也怕巷子深,橄榄油的品质再好,也要通过讲好品牌故事,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选择。”
林书任认为,橄榄油属于小众油种,与大众家庭使用的豆油、菜籽油等相比,属于外来产品,“要告诉消费者橄榄油的健康功效,这与越来越多人追求的品质生活相契合”。
他只能通过外界的力量反推父亲重视品牌运营,“不管自己多大了,父母总觉得还是小孩子,很难认可孩子的做法”。
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地乡镇领导也不断对林春福强调,要重视本地品牌的推广。企业有了新的负责销售的股东加入,林书任说:“我也希望找更多的合作方,而不是自己一个人。”
“父亲那一代人能够把事业从0做到1,这是他们的特点,但我们希望能够从1做到100甚至更大,虽然很难,但这是我们运营企业的愿景。”林书任说。
尽管经受了来自父亲的“阻力”,他还是在努力探索企业的各种运营方式,“橄榄油产业上能被开发的东西还有很多,不只是橄榄油本身,我们也希望不断丰富盈利模式”。
林书任认为,每年修剪下的枝条叶片和加工后剩下的果渣,可以提取出做护肤品的原料,进行再加工,形成更好的循环产业链,也可以基于油橄榄树的种植业,发展乡村文旅项目、打造绿色康养基地等。
如今,他们的企业已带动当地6800多户农户步入小康生活,当地留守老人也能在产业中找到工作、有所收益。林书任感慨地说:“现在,看到老乡们脸上的笑容,我也备感欣慰,更庆幸父亲当初引导我作出了正确选择。”
这些年,林书任也见证了大凉山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的车道变多了,开通了高铁,村镇的道路也修通了,老百姓生活也慢慢富裕了起来,很多人买了汽车,附近的乡镇也会遇到堵车,10年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大凉山的工作中,林书任还逐渐认识到在做产业扶贫之外,教育扶贫也同样重要。“我们联合多个教育集团和基金会定期开展助学活动,希望借助公益的力量来提升当地留守儿童的能力,开拓视野,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建设家乡的人才,或许有朝一日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林春福曾对乡亲们说:“无论怎样都不要怕,因为‘木都哈尼’会一直燃烧在致富的路上。”林书任希望,“未来‘木都哈尼’并不只是代表我们一家企业的橄榄油,也可以把更多凉山的产品带出去。这需要一步一步慢慢走,让品牌承载更多使命。”
来到大陆10多年,他感慨道,“大陆有各项发展政策,有美丽的绿水青山,还有广阔的市场机遇,能够助力我们每个人梦想成真,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逐梦、圆梦,共同参与到两岸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