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3月0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让青少年在寻“根”传承中铸“中华之魂”

​团中央提案: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厚植青少年文化自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3月08日   02 版)

    走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可以看见杏坛广场立有“万世师表”先师孔子像、镌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风校风石、上书“弘毅”二字的校训坊、中华文化名人榭和中华修身文化廊……在这里,随处可见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与景色相宜的,是每天早自习时间和每周专门开设的传统文化必修课上,传来的阵阵经典诗文诵读声……

    这是该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动实践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引导青少年厚植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

    今年全国两会,团中央提交《关于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厚植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就这一深远重大又极具现实意义的命题提出一系列意见建议。

    系统育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始终

    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专门开设了一门主打儒学文化教育的传统文化课程。

    在学校,每个班级都会安排学生在早自习时间集体诵读校本教材上的109篇经典诗文。同时,该校每周专门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组织学生诵读鉴赏经典诗文。

    学校还先后编写了《走近孔子》《孔子教做人》《成语中的诸子智慧》《论语中的成语智慧》《中华经典修身诗歌赏读大全》《儒学菁华》等10余种传统文化读本,成为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载体。

    团中央在提案中建议,“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提案还建议“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礼、乐、射、御、书、数”,在山东省曲阜市时庄街道中学,六艺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礼艺课程”通过举办开笔礼、入队礼、成童礼、毕业礼等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乐艺课程”的歌唱、器乐、舞蹈、操艺等课程,让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书艺课程”容纳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技艺,让学生寄情书画,畅游古文经典……

    团中央提案建议“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绝学’。”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将一份《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建议》带上今年全国两会,这与团中央提案不谋而合、遥相呼应。

    杨朝明多年来深耕于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研究、教学,他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在很多学校还没有设为必修课,青少年只是通过社会生活、互联网或其他课程的碎片来获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关教育缺乏规划性、系统性、持久性。”

    杨朝明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委员会”,负责具体领导、指导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落地,同时建议在教育部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执行机构,负责课程设置规划、教学纲要制定等。

    在曲阜师范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孔子与<论语>》《儒学与中华文化》两门必修公共课已开设多年。

    其中,《孔子与<论语>》已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同时入驻“智慧树”平台向全国高校开放,据统计现有165所高校8万余名学生修读该课程。此外学校还配套有60余门传统文化类公共选修课。

    作为该课程授课教师之一,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宋立林有着自己的思考,“对待传统文化教育,要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中华文化观,因此需要单独设立一门《中华文化》类课程,形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系统性课程。”近5年来,宋立林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动山东省大中小学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编写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举办全省乃至面向全国的中小学传统文化师资培训。

    打造文艺精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花团锦簇”

    “北京中轴线就像一条线索,它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故事。”

    “每次来到中轴线,都感觉是与历史的一次重逢。”

    ……

    2023年6月,首部青少年中轴线微纪录片《一脉》先导片上线播出。

    在该片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国乐艺术家方锦龙、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辛晓娟、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等娓娓道来,向青少年讲述这条7.8公里长中轴线独特的秩序之美。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备案项目,该片上线首日,微博话题阅读次数588万,微博视频播放量288万次,引发广泛关注。

    一条穿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在青少年心中激起共鸣的涟漪。

    团中央提案建议“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贴近青年的文艺精品”,同时“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创作研究功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微纪录片《一脉》,正是通过北京中轴线,串联起故宫、景山、前门、天坛、孔庙、钟鼓楼等历史文化景观的前世今生,成为青少年观众也喜爱的精品。

    团中央提案建议“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通过内容展示、艺术共创、网络互动等方式,推动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游戏、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IP’”。

    2023年11月,一台《中国礼 中国乐》特别节目《礼乐少年行》在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少儿频道播出,旨在少年儿童中倡导树立新时代文明礼仪。

    作为嘉宾之一,宋立林参与了该节目的策划、指导。在节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6位礼乐少年齐聚曲阜,在孔子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张晓龙、国乐艺术家方锦龙、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宋立林等专家学者畅谈“文明礼敬”。

    宋立林介绍说,“栏目内容以中华礼乐文化为切入点,围绕‘礼之敬’这一主题,特别是从孩子视角聚焦家庭、学校、公共场合等少年儿童日常生活场景,把舞台变身‘礼乐课堂’。”

    宋立林认为,当前,聚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青年口味的文艺精品不时涌现,但仍需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加以创新,数量上也应是多多益善。

    依托节庆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从2018年起,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诞辰日这一天,“中国华服日”主题活动都会如期而至。

    “着华服,习汉礼”,这是一个由团中央发起、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特色主题活动。每逢“中国华服日”主题活动,都会举行华服秀典、文化展演、文化讲堂、传统技艺体验等精彩活动,其设立初衷是让承接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精神需求的服装服饰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人生重要节点走上街头、走进网络、走进生活,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团中央提案建议“将中华文化传承与重大节庆相结合,面向青少年普及节庆礼仪,因地制宜举办接地气、有生气的节庆活动”, “加大对节庆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而备受青少年喜爱和追捧的“中国华服日”等主题活动,正是对此建议的最好诠释与实践。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节庆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同样在提案建议之列。

    每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每逢这一天,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都会举行公祭孔子大典。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在这一天也会如期举行纪念孔子诞辰活动。在杏坛广场上,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共同诵读由该校校长孙汉洲创作的五言长诗《孔子赋赞》。

    在宋立林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必然要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融合,真正发挥文化滋养的作用,推动美德健康新生活的确立。

    “比如在孔子诞辰日,全国所有学校都应该开展纪念孔子的庆典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宋立林表示。

    讲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影响力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弘扬?

    2022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一场全媒体时代的青年与戏曲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张尧表示,全媒体是戏曲艺术从剧场扩大到无限空间的重要介质,戏曲人和媒体人需要创新传播形式,在尊重戏曲本体规律的基础上互相碰撞,针对不同人群以多种形式传播戏曲,引导青年从台上的故事了解内在的文化基因。

    团中央提案建议“融通多媒体资源,主动设置议题,让青少年全方位领略中华文化魅力”,具体而言,要“主动适应青少年的信息接受特点、认知能力、审美情趣,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各类载体,用好人工智能、数字博物馆、VR、AR等新技术,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转化利用,增强传播效果”。

    提案同时建议依托各类品牌活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积极为青年搭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培养青年敢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善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公司董事长肖伟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中医药文化为例,培养青少年兴趣,讲好中医药故事,非常关键。

    多年来,肖伟通过与地方教育局、各中小学联学联建,每年接纳约3000多名中小学生开展“走进康缘”活动,让青少年走进生产一线、实验室,亲身接触和感受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自觉做海内外传播的使者。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阐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回首过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面向未来,具有突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更需在一代代青少年中传承、赓续,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3月08日 02 版

王沪宁蔡奇丁薛祥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风物长宜放眼量”
“巾帼劳模工匠大宣讲”走进中国人民大学
开展爱心献血 护佑生命远航
汩汩清水惠民生
房产电力联动过户升级“一网通办”
“高铁医生”守护平安出行
节后慰问脱贫户 传递温暖与关爱
让青少年在寻“根”传承中铸“中华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