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愿做深山铁路守护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3月13日   03 版)

    阳春三月,东北地区的冰雪开始消融。虽然春运已结束,但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吉林通化工务段桥隧车间第一维修小组(以下简称“第一维修小组”)的工人依然忙碌。最近,由于雪水的渗入会加大铁路两侧山上石块滑落的风险,第一维修小组的工人就利用“天窗”维修时段,赶到梅集铁路线192公里100米处,对易发生山坡落石的地段进行检查和清理作业。

    目前,第一维修小组有17人,负责3条铁路线的19座隧道、120座桥梁和387座涵渠的养护维修。第一维修小组负责的这些线路修建时间早,设备条件差,维修难度也大。

    带队的班长宫汝文,今年56岁,这次出任务依旧打头阵,扛着装备在深山里沿铁轨前行。沿线道路蜿蜒曲折,地上都是泥水,走上几步就会打滑。

    宫汝文在第一维修小组工作了36年。“日常巡检有两个重点,一是走到地儿,二是看到位。”宫汝文解释,隧道、涵渠、桥梁的每一个地方都要走到、看到,“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敲一锤、多问一声”。

    春防融雪落石、夏抗酷暑洪涝、秋除枯枝倒树、冬战严寒冰雪。一年四季,宫汝文和伙伴们巡逻在250多公里的梅集铁路上,守护这条高寒铁路线34年安全无事故。

    冬季的长白山,滴水成冰,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这是维修小组最忙最累的时候。除了日常桥隧检修,还要对隧道、涵洞进行打冰除冰作业,整治线路冻胀,确保行车安全。

    去年的一个“三九”天,大家巡检到梅集线159公里处时,发现一个33米长的涵洞被冰封死。宫汝文主动请缨,“你们继续巡检,这活我先来。”等大家完成巡检任务回来,看见脱掉棉衣的宫汝文正弯腰趴在直径不到1米的涵洞里,已经清出了近半米的作业面。他的脸上被飞溅的冰碴儿划出了小口子,毛衣也浸湿了一大片。

    工友们让宫汝文赶紧披上棉衣歇口气。之后,其他十几名工友轮番上阵,刨了一整天才把涵洞打通。

    “在大山深处守护铁路安全,除了要能吃苦,还要守得住。”第一维修小组工长刘传双说。

    第一维修小组负责的老岭隧道,离工区70多公里,荒无人烟,且没有网络。山上的值守点却一年365天不能离人。隧道看守两人一班、7天一换。值班的人白天要清理线路两旁的落石和倒树,晚上要巡检隧道进行打冰作业,时不时还会碰到狼、狗熊和野猪。

    在第一维修小组,无论是日常维修值守还是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大伙总是抢着干。

    有一年大暑刚过,夜里暴雨引发山洪,进山的公路被冲断,情况危急。第一维修小组紧急集合,查看铁路线情况。大家在梅集线214公里处发现线路被冲空一大截,湍急的洪水裹着山石和树枝不断冲击桥台,眼看桥台就要被冲毁。为了抢堵缺口,大家将安全绳拴在腰上,扛着装满砂石的麻包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副工长王宏志虽然腰上有伤,却第一个跳进洪水中。

    大家从晚上忙到天亮,双脚被泡得肿胀发白。但看着列车从眼前平稳驶过,刘传双和工友觉得特别自豪。

    养护桥隧设备设施,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第一维修小组的工友潜心钻研,学技术、练业务。小组里人人都有“两把刷子”。

    “登高能手”李志光清理危石驾轻就熟,“电气专家”赵宝臣修水泵、电钻等样样精通,“电焊大拿”孟祥利技术比武经常拿名次,“设备通”关龙运用棘轮扳手拆螺丝,将拆卸螺丝效率提高近60%。

    “把技术攥在手里,干起活来有底气,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刘传双说,一个集体不是简单的个体相加,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才能为集体增光添彩。

    现在,第一维修小组的成员大部分是85后和90后。作为第一维修小组的一员,90后潘洋说,坚守岗位,奉献青春,才能将工作做到最好。”如今,他已成为小组出名的搜山扫石“蜘蛛侠”,也吸引了更多90后加入维修小组。

    当下,中国铁路路网密布,高铁飞驰。作为铁路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山区铁路同样需要有人来守护。第一维修小组有一个信念:扎根大山,接续奋斗,确保山区铁路安全畅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3月13日 03 版

愿做深山铁路守护人
确保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
第七届安徽省青年创业奖揭晓
“我家新疆有棵树——武汉青年林”特别公益行动启动
信心和力量来自人民
政府工作报告
保障种粮效益 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助力“京津冀同心花”花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