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上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近3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因“新质生产力”话题,齐聚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主席台正中间,主持人与4位来自化学、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围坐在一起,借助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青科协”)搭建平台,畅所欲言,积极为“助推新质生产力 塑造发展新动能”贡献年轻人的智慧。
“刚走在会场,不少人见到我都说‘硫’元素代表来了。”中青科协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姜雪峰笑着开场。他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去创造新的发展途径。”
作为一名化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他以自己所研究的硫化学举例。二氧化硫是空气当中的四大污染物之一,本是废品、甚至有害物,但依靠科技力量却能将二氧化硫转换成高附加值的化学材料或治病救人的药物。“依靠科技创新,把废品或危险品转换成对人类社会有用的物质,这正是科技发挥引擎作用的最好体现。”姜雪峰说,青年科技工作者应该积极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会,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中青科协理事、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周欢萍认为,在材料领域,新质生产力中的“新”代表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材料的新性质,应用到的新领域;“质”则代表着材料的高品质、高质量。
因此,她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前沿创新推动的生产力,产业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模式创新壮大的生产力”。
作为一名企业科研工作者,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科技信息部副主任王天堃则从科技应用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把科技成果更好、更准确地应用到生产现场和工程现场,以解决我们实际的问题。”他表示,这要求青年科技工作者能打通产、学、研、用每个环节,解决每个痛点,真正把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研发链条融合在一起。
他建议,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抱着“敢想、敢干、敢首创”的精神大胆创新,同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有形和无形的“栅栏”,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让科技要素充分、高效流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谈起“新质生产力”,国家能源集团氢能领域首席专家、低碳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副主任何广利有着更真切的体会。
他举例说,此前制氢多是依靠化石燃料,如今在“双碳”背景下,就不能依靠在传统方法基础上的更新,因为这会继续产生二氧化碳,“达不到‘质’的要求。”何广利表示,今后氢气制取必将更多依靠低碳方式,如以可再生能源制氢或提高化石燃料制氢后对二氧化碳的处理能力等。
“在科研发现上,我们常常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但对于科技创新,我希望大家更能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活动最后,周欢萍如此寄语在场青年科技工作者。对于青年应当如何在科技领域继续挺膺担当,王天堃则表示,“实验室里的星星之火,只有在工程实践中才能形成燎原之势。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须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实践,埋头苦干,为国铸剑。”
姜雪峰则勉励大家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对人类所有的科技创新,我们都要充满希望,保持乐观。但我们都知道脚下的科研路一定会有磕磕绊绊,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踩稳每一步脚印,大胆想大胆干。再抬头之时,将是星光灿烂、绚烂美丽。”姜雪峰说。
本报北京3月3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实习生 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