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视频”不如“剪视频”,“甩夜宵”不如“上夜校”。自3月4日云南曲靖市、玉溪市的青年夜校开学以来,不少青年喜欢上了“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生活。
曲靖市青年夜校第一期开设25门课程,招生简章发布不到一周,300个名额就被抢空。其中,化妆、茶艺、瑜伽、吉他、尤克里里、古典舞、短视频剪辑等课程很受欢迎;玉溪市红塔区青年人才社区里的青年夜校首期开设5门课程,最受欢迎的是八段锦中医养生文化课,报名通道刚开启就被一抢而空,其次是书法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云南自开展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以来,全省县(市、区)团委工作力量增强,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引领动员能力加强,工作项目更贴近青年,活动内容更接地气,团组织服务青年的一件件民生实事让更多青年受益,为更多青年发展赋能。
团建工作既“有形”更“有心”
1月24日,“白沙婚纱旅拍行业联合团支部”“白沙旅拍青年之家”在位于云南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新善村的糖心文旅发展丽江有限公司挂牌。在该公司负责人丛亚雯看来,这是团组织给白沙婚纱旅拍行业从业青年搭建的一个交流合作平台,将促进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与丛亚雯一样,如今,不少丽江青年和“新丽江人”都感受到团建对民宿、婚纱旅拍等行业发展的助力。
据统计,丽江市有旅游民宿2235家,民宿数量约占全市住宿接待单位总量的一半,全市民宿从业者中青年占比近40%。一年来,丽江共青团成立了9个民宿行业联合团支部、15个“青年之家”,部分优秀青年文旅从业者被吸纳到各级团代表和青联委员中;数千名青年参加了电商、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训,青年创业担保贷款也向民宿行业青年倾斜。
针对民宿、旅拍等行业定位多样、价格不一、恶性竞争的情况,团组织通过建立微信群、召开支部大会和团员青年座谈会,让从业青年交流经营心得,明确各家的客户群体、特色亮点和经营风格;团支部还搜集大家的诉求,搭建与党委、政府沟通的桥梁,合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河西乡平易村是该县规模最大的搬迁新村,梁河团组织在安置点成立了团总支,设置大榕树青年之家、志愿服务站等。为帮助离开故土后的村民增收,团支部引进00后“新农人”带动本村7名青年进行助农直播带货,帮助当地的蜂蜜、皂角米、羊肚菌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每月直播流水额近10万元;在入驻扶贫车间的梁河县丝源葫芦丝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团支部,由青联委员、德宏首席技师、葫芦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倪开宏担任团支部书记,帮助14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企业计划生产葫芦丝4万支,产值约50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
自团普洱市思茅区委在兰花社区公园一号小区等4个小区成立团支部以来,便在小区里唱响了“青春之歌”。他们与物业一起为居民服务,协助开展图书借阅、矛盾纠纷调解、居民议事、维护小区绿化环境,周末开设“爱心托管班”,为小区里的孩子辅导作业,还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社会功能。
“以前寒暑假只能带着儿子一起骑电动自行车送外卖,感觉很对不起娃娃。自从公司成立团支部后,提供暑期免费帮忙带娃的服务,真是雪中送炭。”在大理做骑手的段杰瑞说。
自大理优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UU跑腿)成立团支部以来,团支部不仅帮助解决无人带娃的难题,还带领单身青年参加团大理市委为全市两新团组织举办的青年交友联谊活动。“跑男”青年也积极参加团支部组织的“爱心送考”等志愿服务,归属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团组织的服务也延伸到哪里。”团云南省委一位负责人说,各地通过区域联建、行业推动、园区联动等方式建立团组织,既“有形”更“有心”,使团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触角更加灵活,引领动员能力更强。
整合资源实施“小而实”的民生项目
孙文娇是一名在丽江玉龙县工作的西部志愿者,去年9月,她高兴地入住了玉惠家园的公租房。“我在玉龙县城有了家,找到了归属感。”她说。
青年“安居计划”是团玉龙县委2023年的十大青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这一年,团县委为符合条件的35岁以下青年申请到公共租赁住房50套。在青年入住当天,团县委给他们送来了大米、食用油等。
团县委在玉惠家园成立社区团支部后,在一间50平方米的公共用房里建立玉龙县保障性住房首个“青年之家”,协调县住建局、社区挂联单位等联动,引入相关资源,常态化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亲情陪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每周“一小时”特色活动,为青年提供创业培训,发布就业岗位信息,为社区15名青年发放了创业贷款。
自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以来,云南各地共青团聚焦青少年急难愁盼,整合资源,以“小而实”的民生项目,为改革增添了深度、广度、温度。
团红河州委在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的支持下,争取到2500万元公益项目资金,成立红河州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一批图书室、音乐教室、希望浴室、法律援助等爱心公益项目落地红河;同时,开展健康管理师培训,与团上海徐汇区委合作举办MBA青年创业培训班等,让红河州一批青年受益。
保山市施甸县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35个,当地团组织除了在搬迁安置区新建13个团支部外,还依托挂包干部力量,近400人与安置区青少年结对帮扶,每季度到青少年家中走访,加强对他们的跟踪服务;同时,整合社会工作机构、公检法青年干部等专业化团队力量,为安置区青少年开设“红色经典阅读”“情绪管理”等课程,为搬迁群众提供了有效的家庭教育和课后服务。
团昭通彝良县委与彝良县职业高级中学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共同推出“新媒体人才训练营”项目,对学生进行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创意激发等课程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彝良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特色美食等创作,推动了职业高中生的技能发展。
2023年年底,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首列“红领巾号”主题列车亮相,丘北县少工委与文山普者黑有轨电车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实施有轨电车研学项目,让青少年了解有轨电车的构造、运作原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等知识,体验了科技的魅力。
“面向社会找资源、面向青年找帮手,自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云南各地团组织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用好共青团内生资源,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团云南省委的这位负责人说,通过找到力量、凝聚力量、撬动力量,深入青年拓展团团朋友圈,在工作中获得资源,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使一系列务实举措取得了党政认可、青年满意的良好效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