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欧洲政要密集访华:中欧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蒋天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4月12日   06 版)

    春日的中国陆续迎来多位欧洲政要。4月8日,来自欧盟和德国、法国、荷兰、丹麦4个欧洲国家的气候特使抵达北京,寻求与中方加强合作。此前3月底荷兰首相吕特和法国外长塞茹尔内先后来访,4月中旬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即将开启中国之行。如果再算上去年年底先后访华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及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这份欧洲访华政要名单会更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执行所长陈旸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政要近期密集访华显示出,一方面,中欧“有很多话要说”,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事件发生对中欧关系产生了一定冲击,双方的一些误解和偏见亟须通过沟通和交流进行化解;另一方面,中欧“有很多话可说”,中欧在经贸往来、全球治理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与合作基础。

    来访欧洲高层背景多元

    陈旸分析里的中欧“有很多话可说”,直观体现在纷至沓来的欧洲高层人员,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负责领域。正如外交部长王毅4月1日所言,今年以来中欧各层级交往全面重启,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欧洲对华理性认知在增多,对华合作意愿在增强。

    具体来看,荷兰是欧盟内继德国之后第二个对华贸易规模达千亿美元量级的国家。3月27日,荷兰首相吕特在同中方领导人会面时表示,“脱钩断链”不是荷兰政府的政策选项,任何损害中国发展利益的行动也会伤及自身。荷方愿同中方持续深化伙伴关系,便利人员往来,加强经贸、减少碳排放等领域合作,密切在二十国集团(G20)等多边场合以及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上的沟通协调。

    “与中国‘脱钩’不可取”的表态,也出现在4月1日法国外长塞茹尔内在访华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此访是塞茹尔内就任外长后首次访华,也是他对亚洲地区的首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介绍塞茹尔内中国之行的成果时表示,中法将继续就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保持密切沟通,相互支持对方提出的多边倡议,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挑战,为乱象频生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法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中方对此表示赞赏。

    对于本周欧洲气候官员“组团”访华的情况,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形容说,“这是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中国展开多边外交接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努力”。

    近来,欧方领导人不断对外释放一个信号:中国对欧洲是机遇而不是风险,是伙伴而不是对手。4月8日,德国政府发言人宣布,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4月13日至16日访问中国,计划先后前往重庆、上海和北京,日程覆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朔尔茨此访是其本人自2021年12月就任德国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也是今年刚刚“晋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德国的领导人,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本国连续8年最大贸易伙伴的访问。德国《商报》4月5日报道称,德国企业高层正在争相争夺同行的机会,认为同中国合作对其业务至关重要。就在访华前夕,4月8日,朔尔茨在TikTok平台一个名为“联邦总理团队”的账号发布了首则视频,由此成为继法国总统马克龙、美国总统拜登后,又一位进驻TikTok的西方领导人。有评论认为,这是德国向中方表达善意的举动。

    中美对欧战略目标不同

    欧洲高层密集访华之际,正值中美高层互动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访欧、欧盟或将配合美国展开涉华半导体供应链审查。

    4月9日,美国财长耶伦结束了为期6天的访华之行。访问期间,耶伦数次重申不寻求中美“脱钩”,评价“美中关系更稳定”,但同时也提到,她向中国高级官员表达了担忧,称“中国经济的一些特点对美国和全球的负面溢出效应越来越大”。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4月4日大肆渲染中国经济给美欧带来的挑战,声称“在中国非常高效的经济制度面前,我们的经济体正艰难生存”。

    戴琪借此拉拢欧洲,提出中国所谓“非市场”政策将给美欧造成严重的经济和政治损害,应通过适当的“反制措施”加以应对。作为美方主张推进的“应对”手段之一,4月5日,在为期两天的欧盟-美国贸易和技术理事会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后,美欧宣布将合作应对半导体产业中的干预活动延长3年。会后发表的声明显示,美欧计划共享关于所谓“非市场”政策与实践的市场信息,并就解决全球供应链扭曲的行动计划进行协商。英国路透社称,美欧认为所谓“非市场”政策和做法在中国盛行,因此双方将共同应对中国。德国之声网站还称,上述声明暗示欧盟可能将配合美国于去年12月展开的涉华供应链审查,并对欧盟企业采购中国制造的芯片情况展开调查。

    去年以来,欧盟先后提出所谓“去风险”和“合作、竞争、伙伴”三重定位的对华立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欧美在经贸“保护主义”上正在出现协同,原因既在于东西方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更源于西方国家正在陷入经济社会发展困境,收入不平等加剧严重影响其国内政治发展,部分政客将此归咎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和所谓“政府补贴”造成抢占市场的“不平等竞争”。

    但在陈旸看来,中美对欧有着不同的战略目标,这使得美欧关系更多偏向“稳存量”,而中欧关系则着眼于面向未来,寻求发展增量。当前的欧洲深陷两场冲突泥沼之中,同时担心今年美国总统大选后欧美关系可能会出现新的不确定性。不过,从欧洲渴望同时与中美进行沟通可见,其始终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中国坚定不移对外开放

    美国《大西洋月刊》4月7日发文称,欧盟提出所谓对华贸易“去风险”一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去年3月提出、今年3月通过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和去年7月生效的《外国补贴条例》。陈旸表示,欧盟在制定法律方面是“老手”,擅长在国际法的一些灰色地带上游走,继而导致欧盟委员会在“何为补贴”等问题上可能拥有过度的自由裁量权。

    4月9日,欧盟宣布将对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展开反补贴调查,调查将针对中企参与西班牙、希腊、法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风电开发项目。这是欧盟根据《外国补贴条例》发起的第三起针对中国的调查。英国《金融时报》称,在此之前,欧盟已经对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火车补贴展开了类似调查。

    欧盟中国商会随即发表声明表示,欧盟委员会在反补贴调查中扩大“外国财政资助”概念,将很多不构成补贴的要素也视为补贴,要求企业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材料,很多涉及商业机密,诸多做法严重影响企业的抗辩权利,损害中企利益。

    谈及中方的应对之道,陈旸建议,企业要加强与欧方沟通,对不合理的要求和调查积极通过有关仲裁机制进行申诉。

    站在国家层面,“中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李向阳表示,中方要将战略和对策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持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才可以提升西方所谓“去风险”或“去中国化”的机会成本,也会有效助力中企“出海”事业的发展。

    本报北京4月1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蒋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4月12日 06 版

欧洲政要密集访华:中欧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美日菲加快军事勾连 妄图“搅热”南海
随美遏华 岸田文雄能否为政权“续命”
废墟之上难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