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小说《莉莉》首次以单行本面世。作者笛安表示,距离《莉莉》初次发表,已过去17年了,回看17年前的作品,最大的感受是“当时的自己好年轻,以及年轻真好”。对笛安而言,《莉莉》最珍贵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封存着当初的自己,是23岁那年的标本。
个体与命运:所有的离开和背叛都在突然之间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一个书写个体与命运的故事。”
莉莉,一只漂亮的母狮子。在笛安温情与残酷交织的笔触下,坚韧勇敢的莉莉始终在热烈地追逐爱情。也正是在寻觅爱情的过程中,莉莉逐渐认识和理解自己,实现了自我的圆满。因此,无论是面对猎人还是公狮子阿朗,莉莉都不需要他们去赋予自己某种肯定,因为她自身的世界已足够完整。
“我认为每一个个体在自己的命运当中,所有的离开和背叛,都是突然发生的。”正是在这个认知的影响下,在处理猎人和猎人之间的关系时,笛安没有把他们设定成男人和女人,而是选择了一个人和一个动物——莉莉作为动物面对人类力量无能为力的境况,就像每一个人面对具有不可抗性的命运。
在笛安的安排下,猎人作为书中的“命运之神”,几乎贯穿母狮子莉莉生命的始终。莉莉知晓猎人的所作所为,明白自己生命中的所有苦难都因他而起。但同时,她的生命又是因为猎人才得以延续。
不仅是不断遭遇猎人的背叛,和公狮子阿朗短暂地组成家庭后,怀有身孕的莉莉又经历了阿朗的突然消失,和好友猎狗巴特在睡梦中的离世。在无常命运的种种冲击下,莉莉没有沉浸在悲痛和怨恨中,而是选择接受那些往往发生在突然之间的离别、失去、重逢,勇敢地承担命运带给她的一切。
“我想表达的是,面对人生中的苦难的时候,一个女人可以做到非常有生命力的包容。”母狮子莉莉遭遇种种背叛最终还是决定原谅,这是笛安在书中勾勒出这样一个文学形象的初衷。
真实与虚构:在用文字搭建出的虚构世界里,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解放
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与大多数作者一样,这是笛安早期创作的一个基本动因。但慢慢地,笛安发现自己对于“表达自我”这件事的兴趣减退了。于是在写作时,她越来越少把自己真实的经验放进作品里。反而对于虚构这件事本身,笛安的探索欲逐渐增强。“我始终认为,渴望看到虚构的东西是人类的某种本能,人类对于不属于自己的经验,总是想要去探究。”对于自身对虚构的兴趣,笛安如是解释道。
小说,正好是虚构的一种载体。笛安认为,生活中经历的真实和文学中虚构的世界,就是写作主要处理的一对关系。“对于我来说,最迷人的是如何用真实的经验去虚构。”像小孩子拼乐高积木一样,通过小说,建构出一个从无到有的平行时空,这件事让笛安感到特别骄傲和迷恋。
在学者杨庆祥看来,笛安这种把经验进行艺术加工的文学观,就是回到虚构,回到文学小说创作本身,是一种值得拓展的新的写作范式,因为自鲁迅以来,汉语写作基本上是问题导向,文学作品经常和社会的问题、思潮紧密结合,从而造成写作偏离了对文学审美、精神内在的讨论。
《红楼梦》中,曹雪芹在太虚幻境对联里写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笛安始终坚持,没有人能完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经历,即使是现在回忆的你和当时经历的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两个人。“因此,不管在现实生活里经历了什么,我都喜欢用虚构的方式去说,写小说是为了满足我自己对于虚构的需要。”笛安表示,相比于现实世界,在用文字搭建出的虚构世界里,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解放。
作家与写作:随着时间不停地适应新的自己
“一个作家不同阶段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侧面。”创作《莉莉》时,笛安刚刚20岁出头。对于年轻的笛安来说,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自主决定不了,永远在等待被社会选择。于是可以自己做主安排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写作,被那时的笛安当作一件兵器,用来书写生活中的不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安渐渐意识到自身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深刻复杂,她需要不停地适应新的自己。
对笛安来说,之所以坚持写作这件事,是因为“还是有快乐的”,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对于当下文字面临的困境,笛安并不悲观,“只是载体在变化,大家对文学的需要还是在的”。“很多与我们同龄的读者会等着你的作品,替他们去表达一些东西。不管你写得好不好,你始终陪伴了一些人的成长。”笛安坚信,大家都在各自的命运当中挣扎,经历了不可抗力的人,需要从文学当中获得抚慰。
“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一如既往地带给大家一点抚慰,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笛安真诚地表示,自己的作品对于很少的人还是有意义的,就已经足够了。
人生几十年白驹过隙,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意义的话,转瞬即逝的快乐和幸福,有的时候就是全部的意义。“狮子莉莉祝我们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原野,头顶有碧空,夜里有火光。”
杨文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