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甲骨文大学生,破译一个字赚10万元,李右溪到底有多牛?”今年3月底,一条辟谣视频让甲骨文科普博主李右溪(本名李莹)再次受到关注,她澄清了一年来网上有关她的不实谣言,“我没有破译甲骨文,也不是国内唯一学习甲骨文的大学生。”
视频里,李右溪表情凝重,有些无奈,“可能大家都喜欢听天才的故事,喜欢看那种‘两步就能走到山顶’的爽文,但相比于那些踏踏实实搞研究的学者,我更像是一个中间人,一头是学术,一头是推广与科普”。
李右溪的甲骨文科普工作还要从一年前说起。那是一个傍晚,这名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甲骨文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朋友家中架起了补光灯和提词器,对着镜头,和网友聊起了与甲骨文有关的事,拍摄背景是一个临时改装的书柜。
这条“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的视频共两分多钟,却拍了5个多小时,文稿改了又改,李右溪试图让每句话都通俗易懂。视频发布后,仅过了一晚,就有了百万播放量。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字,开始和一些网友的日常学习生活有了交集。
第一次听说李右溪的专业的人,往往会下意识地瞪大眼睛,半张着嘴巴,做出震惊的表情。还有人好奇,她的毕业论文是不是用甲骨文写的。
在学术研究领域,甲骨学是“冷门绝学”中的一门,李右溪的求学经历也印证了这门学问的冷门程度。在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甲骨文的老师只有陈年福一位,那一届只招了一个学生,就是李右溪。学生人数少,课堂就设在导师陈年福家的客厅里。李右溪每周踩着单车去上课。
上课前,陈年福会给学生们泡上一壶茶,备点水果、零食。随后,他把甲骨的拓片投到电视屏幕上开讲,学生几人则坐在对面沙发上听讲。
导师推荐李右溪读郭沫若的《卜辞通纂》。这本书里是竖版、手写的繁体字,初读者常常无从下手,最开始,读一页就得花一个下午。好不容易把里面每个字都认全了,连在一块,又不明白整句话是什么意思。那段时间,李右溪边看书边查资料,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甲骨文是商朝史官刻在龟甲与兽骨上专门给王室占卜的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也是汉字的源头。相比入门的“苦”,探寻这些汉字“如何被造出来的过程”就像破案,李右溪觉得“太有意思了”——每个汉字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样子,背后都藏着一串故事。
失落感是毕业后才有的,因为读博的计划落空,她不得不去找工作。毕业后的一年多,李右溪干的两份工作都和甲骨文无关。
视频的意外火爆,让李右溪决定重新捡起自己的专业知识。她辞去一家MCN公司短视频编导的工作,成为一名甲骨文博主,在社交媒体给网友科普甲骨文。最初的3个月,她制作了详细的排期表,具体到每一天的脚本写作、口播和拍摄任务,还给自己的个人IP取名“李右溪”。
在京杭大运河边租下的房子里,李右溪开始了对着镜头创作的日子。工作台是两张长桌拼凑成的,桌后立着一个屏风,她常以此为拍摄背景。
客厅的书架上,陈列着几本甲骨文专著。每天吃过早午饭后,她就会从中翻找、发掘可能的选题,有时也会去博物馆找灵感。从选题到脚本的写作,她都力求生动、有趣。
李右溪希望通过“高冷”的甲骨文,把古今串联起来。宴请文化难道是当代才出现的吗?李右溪查阅大量资料,从一个“宴”字的字形演变入手,指出至少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就有了宴请,商王也得靠“请客吃饭”和人联络感情。
一年多来,这名95后创作、发布了100多条甲骨文科普视频,单平台就有近80万粉丝。这些“学生”里有八九岁的小学生,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
不少网友受这些科普视频的启发,开始关注身边常用的一些汉字。有网友给她留言:“败”字,左边的“贝”是钱的意思,右边的“文”是文化的意思,有钱又有文化,为什么是“败”呢?还有人问:“运动会”三个字为什么都有云,这么多云,是不是意味着要下雨?运动会肯定是不希望下雨的。一位父亲替他的孩子请教:“听”字为什么是口字旁,明明我们是用耳朵听的。
“或许有的人对这些问题已经不感兴趣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些字,当初记这些字的时候大多靠的是死记硬背。对于还在认字阶段的孩子来说,关于一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他们是有好奇心的。”李右溪惊讶于网友们的想象力,她翻找论文和书籍,通过科普视频的方式,来解答这些疑惑。
有时,她也会“读错字”,被网友指出后,她很自责,“一晚上都睡不好”。
陈年福辗转看到学生的报道和视频,觉得“很不错”,鼓励她继续做下去,还主动承担了后续视频脚本的校审工作。陈年福以学者的严谨姿态叮嘱李右溪,“视频影响大,尽量不要出错”。
客厅朝西,阳光好的时候,能看到夕阳,李右溪关上窗,把滚滚车流声隔绝在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下午。视频拍摄工作经常是在晚上进行。视频脚本有时会在凌晨发给陈年福,陈年福会在第二天一早把标注好的文档传给她。
甲骨文和李右溪都变得受欢迎起来。几档知名的电视节目找到她,在节目里李右溪科普了甲骨文,也“科普”了自己。一些商业合作也找了过来,李右溪以相对体面的方式获得收入。
去年6月高考季,李右溪尝试用甲骨文写了段高考作文;亚运会和大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现场,看到运动员的矫健身姿,李右溪又联想到了“走”“射”“斗”“舞”“永”的字形演变过程。
李右溪曾想过做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影响”别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她被聘到杭州的一家教辅机构短暂地做了几个月的语文老师,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离职了。直到她把甲骨文课堂“搬”到了网上,有了数量更为庞大的学生群体,她开始窥见甲骨文这一“冷门绝学”更大的天地。
一些语文老师会在课堂上聊到她视频里的知识点,作为甲骨文博主,李右溪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他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