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拥“报”成长 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见习记者 李丹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4月24日   08 版)

    4月23日,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云南昆明举行,当天下午举办了“阅读与媒体”论坛。图为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我的小名叫蘑菇,这是我最熟悉的名字。在我的眼里,每一朵小蘑菇都是独特的,蕴含着生命的奇迹和力量。”大屏幕前,来自云南省昆明市红旗小学的周灵加介绍着自己的绘画作品《菌子王国》,与此同时,来自云南省昆明市师大附小的陈星元正在创作一组书法作品《民族团结》。孩子们要向《春城晚报》投稿。

    小学生姚昱希是浙江嘉兴人,她既是《南湖晚报》的忠实读者,也是小作者。“每当有优秀的作品,我就第一时间让爸爸妈妈帮我投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刊登出来,我感到既兴奋又自豪。”

    同样热爱阅读报纸、向报社投稿的小作者还有山东菏泽“小记者” 蓝硕,他要向《牡丹晚报》投稿手工剪纸作品《巨龙腾飞》;南京“小作者” 张庭玮带来散文《长江,我心中的母亲河》,现场向《扬子晚报》投稿……

    4月23日,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云南昆明举行,在当天下午举办的“阅读与媒体”论坛上,报业媒体代表、知名学者、师生代表等百余位嘉宾共聚一堂,聚焦读报学习、拥抱未来。

    培养阅读惯性,引领青年成长

    “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校长曾说:“当你见过辽阔的天空之后,再选择想要停留的地方,这才是你真正自愿的选择。”读报学习,就是让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的方法之一。论坛上,云南省话剧院演出话剧《桂梅老师》片段,展现了张桂梅与孩子们阅报学习的场景。

    作家苏芩是80后,小时候少儿读物不多,只要看到带字的纸片,她都充满好奇。她的爷爷爱读报,家里总是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报纸,那时她每周最期待的事就是去爷爷奶奶家看报。从热衷幽默故事到关注社会新闻,她的阅读偏好随着阅历不断变化,但读报的习惯却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在苏芩看来,读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轨迹,“这让我能够随时随地观察到生活中的变化,同时培养阅读的惯性,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苏芩说。

    今年4月27日是《中国青年报》创刊73周年。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李雪红介绍,从创刊起,报社就格外重视通过文化报道引领年轻人,“著名作家柳青曾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报》,即便是他离开中青报,也曾应读者之邀,在《中国青年报》给广大读者回信”。

    几天前,《中国青年报》收到了新疆一所大学学生发来的一段视频。学生们利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创作了一部舞台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论坛上,拥“报”成长——全国青少年读报学习系列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共同倡议报业媒体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促进学生养成阅读报纸的良好习惯。中国报业协会发布了“报业媒体助力全民阅读优秀案例”。

    本次论坛还面向社会和全行业开展了“报业媒体助力全民阅读优秀案例”征集和“读报学习”活动征集、“读报说新闻”短视频征集、“读报伴我成长”故事征集、“我向报纸投稿件”主题征文、“好老师读报讲报”主题遴选等系列活动。

    打开折叠的报纸,好老师读报讲报

    《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0~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基础良好,阅读率为86.2%,较202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每天阅读纸质图书35.69分钟,超过成年人的23.38分钟。

    年少正是读书时,报纸亦成为独特的阅读媒介。在分论坛上,重庆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周鹊虹等,获颁“好老师读报讲报”主题遴选活动荣誉证书。周鹊虹为学生们特别开设了一堂报纸阅读指导课。

    重庆一中是一所建校93周年的中学,学校在学生经常通行的干道边设置了16个报刊栏,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重庆日报》等进行展示,每日及时更新;图书馆订阅了品类齐全的报纸,365天开放。

    报纸阅读指导课分为感知报纸、阅读报纸、学习报纸3个环节。“在网络信息时代,报纸以其独有的魅力传承着文化,传递着信息。”周鹊虹说。课程从感知报纸开始,触摸报纸的纸张,闻着油墨的香气,孩子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纸质阅读的魅力。

    在周鹊虹看来,即便从“实用”角度,报纸也是非常好的读物,与学生的学科学习有着密切关系。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往往都是从报纸中提取的资料;又比如,报纸中的新闻评论,对于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非常有价值。

    读报的故事在论坛现场分享,更发生在无数普通的学校。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读报已成为他们工作、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

    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第二小学教师李丹说:“在偏远山区,报纸成为打开视野的最好窗口。师生共同读报和讲报,有效帮助班上的学生拓宽了知识面。”陕西省志丹县旦八初级中学教师王琰坚持为学生朗读和讲解《陕西日报》中的新闻和文章,“通过读报、讲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引导学生思考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价值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沈荣群是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的一名教师,小时候,父亲爱看报纸,后来,识字的她也喜欢上了翻阅报纸的感觉,乃至沉迷其中,“一有闲暇,便拿着报纸看。报纸是叠着的,阅读时需要一叠叠打开,每次打开,心情也跟着豁然开朗”。

    工作后,学校订报,遇到好文章,沈荣群依然会像小时候那样,圈画出来,有时候还会剪下来贴在班里。“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写的《毕业在即,目光远送》被引用在报纸上,我很欢喜。”沈荣群说,“现在,我也会和学生们订上几份报纸,像《中国青年报》《安徽青年报》《阳光少年报》等。每每遇到像我儿时一般痴迷报纸的学子,就情不自禁地开心起来。”

    读书与看报相得益彰,阅读与媒体形影不离

    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张建星表示,协会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助力报业及其所办新媒体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开办阅读类专栏、专刊、专版,帮助读者发现好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创新直播、短视频、音频等全新阅读服务形式,为建设书香社会进行长期探索与不懈奋斗。

    一个纸媒基因的媒体,能否策划组织出展现媒体新形态的活动,进而打造文化IP?昆明市融媒体中心《都市时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都市时报副总编辑王一帆介绍,报社策划推出的“书香昆明”活动,可以说是在纸媒的转型发展中,以项目为核心、创意先行、全方位传播推广云南文化的一种创新实践。

    2022年,第十届“书香昆明”系列活动吸引了18所云南高校学子参与,举办了好书推荐、图书漂流、图书捐赠等活动。“让媒体人成为事件的‘在场人员’,并积极地介入全过程,持续播撒阅读的种子,推动‘书香昆明’成为组织、服务、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王一帆说。

    李雪红介绍,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社开门办报,积极发展文化新业态,在报社总部及北京的前门大街开设青年书店,举行读报活动、研学活动,让“互联网原住民”走进书店,触摸报纸,认识报纸,通过报纸启迪心智。

    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专题编辑室文化周刊主编卢娟表示,《参考消息》坚持引导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中央宣传部传媒监管局局长李宏葵指出,从历史、实践与发展三个维度上看,阅读与报业始终休戚与共、相得益彰。在新时期,要持续涵育社会阅读风尚,努力让阅读成为中华民族的隽永气质和鲜亮底色,则要不断向报业创新、阅读服务广度和深度要动力。

    本报昆明4月2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见习记者 李丹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4月24日 08 版

好读书
穿行于字里行间 阅读如何塑造青年
拥“报”成长 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延乔班”学子:从读经典到阅“无字之书”
千百种面貌中 青年以写作对时代作答
去阅读 去抵达世界任何地方
当校媒人开启一场笔端沙龙
青春书香飘进红色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