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大胆预言: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轻便、网络接入越来越普及,阅读与写作将会逐渐成为一种小众爱好,直至走向消亡。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智能手机的时代。幸运的是,预言并未成真,阅读与写作依然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生活在20世纪的青年而言,与阅读相关联的意象,是手抄本、借书证、街口的新华书店。他们用钢笔写下书信、日记和现代诗,用写作结交朋友,小小一张书桌,便能让人探索广阔的世界。
后来,年轻人开始上网冲浪,花在书本上的时间似乎少了,但网络给信息互通带来了更多可能,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超过一座图书馆的信息量。博客和个人网站的流行,让写作变得更加简单。
再后来,移动互联网的大潮,让许多年轻人更习惯拿起手机。但这并未浇灭个体的表达热情,反而让当代青年可以选择更多表达载体,拥有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一条微博、一篇笔记、一则帖文……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思与个性——写作不曾式微,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变得无处不在。
其实,千百年来,从龟甲到竹简,从纸张到屏幕,人类与文字互动的方式从未停止过进化和转变,但是,阅读和写作的本质与意义从来不曾改变。深潜到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信息海洋”之中,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他们的表达,看到他们如何通过阅读增进对现实与生活的理解。
新时代青年的写作,可能呈现为千百种不同面貌,有些是我们熟悉的,另一些则不然。其中,有人在通俗的网文中以梦为马,用朴实无华的文笔承载超然于物的创意,一砖一瓦搭建出令人叹服的宏伟世界;有人专注于观察生活,想到什么就写一条不超过140字的随笔杂感,却富有隽永的智慧、简短而不简单;有人看似玩世不恭,只喜欢编段子、写笑话,却在谈笑之间折射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有人丝毫不受岁月变迁的影响,深耕传统文学领域,将延续文脉视为人生志业,进而使那些存世经典在赛博空间也能万世流芳。
如果一定要说当代青年的写作和过去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写作的“门槛”变低了。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拥有更多不同的声音,而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对思维与心灵的锻炼。
正是因为一代代青年之中,总是有人勇于表达、善于表达,历史长河中那些闪光的思想才能在流传中得以发展,迸发出新的火花。
新时代青年普遍敢想敢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新想法,更有理由通过文字作出自己的表达。这些文字究竟是留在笔下、印成铅字、还是转化为二进制数据,其实都不重要。对年轻人而言,写作的重点从来都不是形式,而是遵从本心,对时代给出自己的回答。
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