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青春书香飘进红色乡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4月24日   05 版)

    2023年8月11日,年轻人在蒲市村高标准农田旁观察稻子生长情况。张之恒/摄

    2023年4月25日,年轻人在长泾镇民俗馆整理民俗文物、向专业人士请教民俗历史。张之恒/摄

    每天清晨,湖南小伙易新宇都要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长泾镇出发,到该镇的蒲市村上班。通勤距离约3公里。路上,他会打开阅读软件,听一会儿书。

    易新宇出生于1995年,2021年自东南大学毕业后来到无锡,成为一名选调生。

    2021年3月,蒲市村被确定为中组部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2023年3月,无锡市委组织部在蒲市村建设青干乡村振兴讲习所,选派年轻干部“组团”进驻。也就是那时候,易新宇与另外4名选调生一起,来到蒲市村进行为期两年的锻炼、学习。

    下班后,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聊聊天。聊天的内容从近来各自“种草”的书籍,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易新宇有阅读的习惯。为了适应乡村工作,他专门读了《小巷人家》。这本书让易新宇感受到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易新宇感到自己不能简单地以一套标准模板去应对所有问题,需要针对每一个村庄,甚至每一户家庭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方案,优先解决群众的心头急事。易新宇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讲给了其余4人。

    1995年出生的山西姑娘阮雅丽毕业于浙江大学。平日里,她喜欢看小说。听完易新宇的分享,她联想到近来读过的小说《长安的荔枝》。书中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面对复杂的基层工作,阮雅丽认为,他们不仅仅是要完成从“外来人”到“自己人”的身份转变,更要学会团结协作。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选调生潘泽昊最喜欢的书是《乡土中国》。她认为,我国的乡村社会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她的提议下,几个年轻人的目光聚焦在蒲市村的历史上。

    1996年出生的长沙姑娘赵明珠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她详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后发现,蒲市村的名字相传是为了纪念舜帝的老师蒲衣子。他淡泊名利,隐居山林,生活简朴,常年穿着蒲草做成的衣服,所以人称蒲衣子。

    蒲市村还有一段红色历史。1940年6月,谭震林带领新四军到该村驻扎了14个月。

    几个年轻人决定利用村子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做文章。在当地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们推出“蒲市·集”富民项目,借助电商直播等手段推销蒲市大米等特色农产品。琢璞基金会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创业的启动资金。

    在线上直播中,赵明珠操着一口长沙味的普通话,向天南海北的网友讲述着这个江阴小乡村的历史与特色农产品。根据新四军的历史,她还开发了“新小军”和“蒲小妹”两个特色IP形象。

    看着可爱的卡通形象,她感觉,“这个生活安静恬淡的宝藏乡村出圈了!”目前,他们成功开发了文化衫、帆布包、笔记本等文创产品,为村民创收开拓新道路,一年来累计创收近百万元。

    来到村里后,对于阅读,感受最深的是1996年出生的江西小伙儿黎任。在学校时,对于学习哲学专业的他来说,读书常常有一种仪式感。春日午后、焚香品茗。他经常读完一本书后将阅读笔记发到朋友圈里。

    来到村里工作后,黎任觉得,找到了“读书的本真内涵”。他会更关注政府政策、产业经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新书动态,让自己的思想能跟得上时代步伐。

    现在,他经常带着问题去找书、读书,大到大部头著作,小到手册、新闻、推送。他会利用各种时间阅读,并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

    “今天,让我们来聊聊阅读《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一书的心得。”世界读书日前夕,5个年轻人又聚在一起。结合自身感受,几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午后,书声散落在辽阔的乡野,透着一股独特的青春气息。

    无锡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无锡市每年为年轻干部发放理论书籍,组织年轻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此外,无锡市还依托青干讲习所,每周举办“琢璞成玉 讲习赋能”活动,截至目前,已有超2500人次参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4月24日 05 版

好读书
穿行于字里行间 阅读如何塑造青年
拥“报”成长 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延乔班”学子:从读经典到阅“无字之书”
千百种面貌中 青年以写作对时代作答
去阅读 去抵达世界任何地方
当校媒人开启一场笔端沙龙
青春书香飘进红色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