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休学陪患癌母亲度过人生“最后时光”——

医学生王亚星为母亲写3万字“传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蔡华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4月29日   06 版)

    王亚星供图

    放在人堆里,王亚星看起来是最普通的那种。

    23岁的王亚星和许多充满朝气的男生一样,喜欢运动,加入了学校的轮滑社,周末会跟同学一起去看漫展、吃烤肉、玩桌球,最后再看一场电影。结束后,还得把一天的行程做成9张密密麻麻的拼图,发在朋友圈。

    这个本该去年毕业的“留级”大四学生,12个月前,在印有“河南中医药大学”抬头的信笺纸上,郑重地写下了“休学申请书”。

    王亚星是突然之间长大的。

    2023年1月6日的河南省禹州市,虽然冬日的寒气未消,但太阳已经很炽烈了。四下都是光秃秃的,一辆车驶过,声音格外清晰、扰人心弦。王亚星的妈妈吴彩芳从医院出来,很长一段时间来,她都容易“胃痛”,彩超结果显示,她的肝上“有东西”。

    这时候,放寒假在家的小儿子王亚星打来电话,问她怎么还不回家。她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说,只得告诉儿子,自己可能得病了,“肝上的问题”,让他明天陪自己去医院做增强CT。

    如果这个世界上对母亲的爱有等级,王亚星一定是满级的。

    他最早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发布于2018年7月15日,是一张两人份饭菜的照片,配文:爱死您啦,娘亲亲亲亲!在这个23岁大小伙的朋友圈里,他从不避讳表达对母亲热烈的爱。他给母亲的微信名备注前有个大写的字母A,这样在他的通讯录里,母亲便会一直排在前面几个。

    挂断母亲电话后的这个下午,对于王亚星而言“特别难熬”。他上网搜索关于肝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学医的他还翻出自己的课本《内科学》,一种最坏的可能闪过他的脑海:肝癌。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母子俩就一起前往医院了。检查结果出来,上面赫然写着“怀疑肝CA”。母亲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王亚星明白,这是肝癌的意思。他拿着检查结果单,让母亲先回病房,自己去找医生。“肝癌中晚期”,医生以柔和却权威的口吻宣布了这个结果,母亲的生命只剩下6到10个月,撑不过2023年的冬天。王亚星一时喘不上气来,他一边搜索肝癌中晚期的存活率,一边往下走了两层楼,在楼梯间给远在广州的哥哥王亚鹏拨通了视频电话。听到电话那头传来比他大6岁的哥哥的声音,像个十足的顶梁柱一样在医院忙碌了一上午的王亚星终于忍不住了,放声痛哭……

    哥哥第二天就驱车1500公里赶回了老家。接下来的10多天,王亚星和家人在“失望——希望——失望”的循环中倍受煎熬。手术已经不可能了,也没有合适的靶向药。在医院住了10来天,时间来到了2023年1月19日,腊月二十八,一家人决定先回家过年。

    母亲的治疗需要钱,春节后,王亚星的父亲就要马不停蹄出去挣钱。哥哥在广州已经成家,还有个不到5岁的女儿,最晚过完元宵节也得回去。而王亚星的开学日期也一天天临近……

    过完年,哥哥把母亲带去了广州照料,顺便去广州的医院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

    然而,新的医院没有给母亲的病情带来起色。很快,母亲的身体就垮了下来,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9-9”从6000多U/ml增长到了20000多U/ml,而这一指标的正常值上限是37U/ml。

    药物的副作用让母亲嗜睡、呕吐、浑身红疹……哥哥一边工作、一边带母亲四处求医,忙得憔悴不堪。

    尽管如此,大部分时候,母亲还是只能独自“蜗居”在只有1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眼看父亲拖着年迈的身体在外打工挣钱,哥哥每天在工作和医院之间疲于奔命,而妈妈大部分时候只能独自在家苦熬,王亚星心急如焚。

    2023年2月28日,开学两周后,王亚星坐上了开往广州的火车。

    他要把妈妈接回来。

    2023年是王亚星大学的最后一年,学医的他一直梦想考研,也一直在为此做着准备。

    在广州逗留几天后,王亚星回到学校提交了休学申请。面对母亲的反对,他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她:“跟你比起来,什么都不重要。”

    高宇是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的辅导员,负责王亚星所在班级的日常工作。在接到王亚星说要休学的电话时,她不由得为之动容。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出格”事情的王亚星,为自己的大学生涯按下了暂停键。

    王亚星14岁就成了“留守少年”,父母、哥哥都在广州工作,他一个人被送回老家念书。王亚星从不抱怨父母,相反,他很心疼他们。他说:“为了这个家,那么辛苦的家政工,妈妈一干就是19年。”

    和大多数靠双手谋生的母亲一样,王亚星的母亲全靠“实打实的勤快”积攒客户,往往一出去就是一天,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也像所有攒钱供孩子上学的母亲一样,为了节省开支,她和丈夫住在只有10平方米的简陋出租屋,有时候一天只吃得上一餐,还是清水挂面或者冷馒头。

    2023年3月19日,母亲回到老家,王亚星开始了8个月的陪护生涯。

    每天早上6点,王亚星准时起床,把母亲的中药放进锅里。这一锅药得先泡半个小时,然后熬足3次,最后再把3次所得的药汤熬成一碗。整个过程下来,要4个多小时。其间,他一边盯着火候,一边不时地查看母亲的状况,陪她聊天。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打扫卫生,这些家务活他原本也是做惯的,母亲看他做得熟练,心里觉得“这个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整整8个月零10天,王亚星与母亲寸步不离,就连晚上睡觉,也搬到了母亲身边。母亲几乎每天半夜都会疼得醒过来,有时候1次,有时候两三次。王亚星每次都一点点地给她揉背,差不多1个小时后,疼痛缓解,母亲再次睡着,他才能接着眯一会儿。

    有些时候,“接觉”并不那么容易。有一次,凌晨两点,在给母亲做完按摩后,王亚星心烦意乱,始终睡不着。于是他“干脆起来熬药”,从两点熬到6点,然后又开始新的一天。

    王亚星知道,更受煎熬的是母亲。

    母亲查出肿瘤后,王亚星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小太阳”。出门时,他会主动牵起妈妈的手;在医院挤电梯,他就用双臂把妈妈圈在中间。

    有一天,母亲的精神萎靡不振,突发奇想的“小太阳”王亚星故作轻松地说:“妈妈,我抱抱你吧,咱也试试‘公主抱’。”说罢,不等母亲反应过来,就一把将她抱了起来。

    在照顾病人的日子里,快乐总是昙花一现的。母亲体内的癌细胞就像疯狂的洪水,无可阻挡。2023年6月,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体重从70公斤跌落到50多公斤。

    就在这时,王亚星看到一段话:一个人的死亡分3次,只有被所有人都遗忘了,才是真正的死亡。他不想母亲那么轻易地被遗忘,他要为她写一本“书”。

    病床上,母亲开始断断续续地讲述她平凡的一生。

    王亚星的文学功底不差,高考语文他考了125分。为了让母亲在周围人的心里活得更久一些,他拿出了比写高考作文还认真的态度。开篇第一句话,他想了整整3天。每写完一章,他都要通读几遍,精心润色后,用手机软件转为语音,放给母亲听。每次听“书”,母亲都会哭,她感到“很欣慰”。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母亲的“口述历史”和王亚星的奋笔疾书成了常态。

    16章,近3万字,这本“书”,哥哥王亚鹏是哭着读完的。他没想到,自己眼中还没长大的弟弟,居然就这样扛下了这个家里最重的担子,而且还为母亲做了这样一件“了不起”的事。

    2023年11月28日,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不久后,王亚星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网上有超过10万人为他点赞。他的“书”让母亲这个普通的河南妇女,成为了一位让人难以忘怀的母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蔡华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4月29日 06 版

近九成受访青年喜欢读书,多元化阅读体验各有所好
医学生王亚星为母亲写3万字“传记”
令人心动的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