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揣兴趣加入科创类学生社团,到组建创业团队,再到成立公司——短短几年间,山东建筑大学研一学生王元昊的科创“火苗”就这样一步步被点燃。
“最初我只是对科创比较感兴趣,学校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和平台,就想做些事情来充实大学生活,不虚度光阴,之前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公司。”谈起创业历程,王元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保持热爱,激发“原动力”
王元昊本科就读于海南大学。大一入学后,王元昊也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加入社团丰富课余生活,“大学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了,我想多去尝试一些未曾接触的事物”。面对种类繁多的社团,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结合个人兴趣和爱好,加入了科创类社团。就这样,定期参与社团活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成了王元昊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组建了人生中第一支创业团队。“我们因为有着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经常会围绕一个项目、一个想法讨论半天,上演一次次激烈的‘头脑风暴’。当然,碰到难题时也会共同思考解决方案,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王元昊说。
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在老师的指导下,王元昊和团队开始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他们把“为用户提供一个智能、友好、个性化的语音交互服务”定为项目目标,帮助用户完成查询信息、预订服务、娱乐休闲等各种任务。
经过需求分析、技术选型、模型训练、功能测试等一系列阶段,“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语音助手”的原型系统初步实现,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
在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读研究生后,王元昊的实战能力得以持续提升。学院非常注重保护学生的科创热情,以“挑战杯”等竞赛为龙头,完善科创项目孵化体系构建,从出台激励措施、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众创空间、配备指导教师、邀请专家点评等多维度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
抓住机会,瞄准“小切口”
“一个好的项目一定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王元昊对指导老师经常提到的这句话印象深刻,并且一直将其作为灵感来源挖掘项目。
一次与加拿大留学的朋友聊天时,他发现赴加留学生可能会受语言、文化、物流等因素的影响,购买生活物品时出现消费成本高、选择范围小等问题。王元昊很快意识到,如果有一个专门为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学生设计的二手交易平台,不仅能够提高交易的便利性,也能够扩大留学生社群交际圈,满足解决问题和服务生活的双重需要。
将项目创意与老师沟通后,老师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鼓励王元昊大胆创新,并建议将其作为“挑战杯”参赛作品,通过竞赛不断打磨促进项目形成。
王元昊开始招募创业团队,在深入调研和分析二手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撰写详细的创业计划书,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项目,具备实际价值、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在学校的支持下,这支年轻团队筹集到创业资金资源,开发出一款具有发布、浏览、搜索、出售、评价等功能的微信小程序,为用户提供智能推荐与匹配服务。测试阶段,团队邀请了加拿大留学生参与,通过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产品,解决了部分技术上的bug,提升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产品正式上线后,通过宣传推广,用户量和交易量都有了显著增长,也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和推荐,目前仍在稳步运行中。
在山东建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被融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中,“双创”人才培养与实践育人得以深度融合。通过完善学科竞赛体系,该校将大赛项目转化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思维,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迎难而上,勇当“实干家”
大学毕业季,在多数学生为升学或求职而忙碌的时候,王元昊决定边读书边创业。不同于本科期间的“小试牛刀”,王元昊对首个创业项目的选择十分慎重。在参与科创竞赛过程中,他深入了解了材料类科创项目,对“电镀”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
“电镀的原理和技术在我看来并不枯燥,用电镀的方法把普通的金属变成光亮、耐用、美观的产品,这是一种神奇的魔法。”他希望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最终将目光投向于实业——创办电镀厂,用电镀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和价值。
企业选址最终锁定为自己的家乡——江苏省仪征市。在王元昊看来,自己非常了解当地的文化、市场需求和商业环境,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制定商业策略和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可以利用现有的人际关系网络降低创业风险,“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家乡创业可以为当地带来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提升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王元昊介绍,电镀厂主要提供阳极氧化和硬质氧化等表面处理相关的服务,为各种金属产品提供优质的表面处理,提高金属的性能和寿命,同时也满足美观和环保的要求。
这条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客户少、订单少、收入低、成本高、压力大……创业之初就面临一系列问题,学校、学院和导师帮助他们联系专家学者,熟悉相关政策,分析市场需求,走访参观企业,了解最新技术并及时更新,主动与客户联系,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争取到第一笔订单,虽然利润只有几千元,但这意味着企业终于迈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让大家都看到了曙光”。
在团队共同努力下,企业经营逐渐有了起色。他们以客户需求和满意度为中心,不断改进技术手段,用热情、专业和创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支持,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获得了更多的客户和订单。
经过长期的坚持与奋斗,电镀厂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了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等多个领域,收益和利润也超过了预期,2023年的营收超过600万元。
“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有行动、有创新、有合作,就能够实现目标,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王元昊说。
阎晓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