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谁说研究院的“保安”不能考博士?

张帅 敦煌研究院保卫处副处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18日   03 版)

    1993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在保卫处题写了“石窟卫士”4个字,这4个字是对敦煌研究院保卫处的鞭策和鼓舞,更是责任和担当。可我大学毕业后刚成为“石窟卫士”时,压根没想过会在敦煌待这么多年。

    我本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文博行业了解甚少,即便家在十三朝古都西安,当时的我甚至连陕西历史博物馆都没去过,可命运使然,招聘时的一个“事业编”让我回应了敦煌的召唤。2007年,我背了一个包,坐了24个小时的硬座到了敦煌,到的那天恰好刮沙尘,沿途黄沙漫天,到了后就想转头买票回西安。

    刚开始我在保卫处技术防范科工作,2008年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重要子项目——安防工程开始实施,院里安排我全程参与现场勘察和方案设计工作,天天与设计院、安防厂家、行业安防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因为和自己的专业有了结合点,忙得不可开交,便没时间想家了。现在回过头来看,正是因为院里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给了深度参与这些工作的机会,让我打下了坚实的安防知识基础,也养成了积极学习的习惯,使我受益匪浅。只是偶尔出差到南方发达城市,我还会涌出想辞职的冲动,因为相形之下,气候干燥、风沙漫天的敦煌确实和“宜居”无关。

    莫高窟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时常面临着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且随着游客的参观数量不断上升,来自“人”的风险也为敦煌的安防工作带来更为复杂的挑战,文物安全、游客安全、生态安全、消防安全、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工作时刻考验着我及所在的部门的专业素养,我们深刻意识到,文物安全管理已经变为一个科学系统性的工程,如何把技术更好地和文物安全管理业务结合是个新问题。

    “要做文物安全领域懂业务的技术管理者,打造一支相对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我对自己的工作思路、定位和目标逐步清晰,也对骨感的现实有所认知——敦煌地处偏远,安防人才十分紧缺。怎么办?当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没有人才,我就自己成为人才。

    因文物保护、旅游开放的特殊性,敦煌的安防工作不能照抄照搬其他行业的解决方案,需要结合自身的场景和管理特点因地制宜。因此,我们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化的安全管理团队,先后完成了莫高窟等6处石窟、11项文物安全防护工程的实施,通过大量的学习,我们尝试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石窟寺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中,提倡预防性保护与安防相结合,防护等级与风险相适应等理念,逐步梳理出一套科学的石窟寺类文物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的方法及流程,并且得到推广。这些经历让我入选甘肃省文物保护技术咨询专家库,更好地发挥所长。

    在一个允许年轻人成长的平台上,“升级打怪”逐渐成为我的日常。我一边工作,一边攻读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程硕士学位,最近又将进入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记得,面试开始前,有位老师嘀咕了一句“怎么研究院的保安都要考博士?”可见,外界对文物安防工作的了解十分有限,我们任重道远。

    以前我们老开玩笑说:“敦煌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如今回想,当年把我留在敦煌的那阵风已经刮了17年,身在其中,懂得了敦煌石窟在中华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卓越价值,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些老一辈莫高窟人会放弃优越条件,选择留在敦煌坚守一辈子。我也才真正认识到“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的意义,如今的我想做好新时代合格的“石窟卫士”,利用先进技术和安全管理理念守护石窟安全,成为切实把文物安全融入文物事业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创新者,做一个既懂文物单位安全管理又懂安全技术应用的“守夜人”。

张帅 敦煌研究院保卫处副处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18日 03 版

文博青年说
我在博物馆和诸葛亮当“同事”
让古乐“新生”
要保护年轻人“折腾”的能力
谁说研究院的“保安”不能考博士?
为文物筑“家”
让博物馆走进孩子们的童年
助力中国博物馆走向世界
我的博物馆学术研究之路
让“初心红”变成“中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