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一名全媒体主持人”“我的目标是做一名助残工作者”“我的求职目标是高精端医疗仪器底层算法研究员”……
5月10日至11日,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学生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总决赛在上海举行。总决赛现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75名选手站上演讲台,展示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实现职业目标的成长过程。台下评委犀利提问,各大企业给出offer,面对获得六七个offer的选手,企业直接在现场“抢人”……
据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大赛累计报名学生952万人,覆盖高校2740所。总决赛期间,有来自368家用人单位的479名嘉宾参与大赛,共发放1080个实习或就业offer。
在参赛学生范围广、覆盖高校多的情况下,最后拿到offer的学生们有怎样的特质?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比赛现场采访多名选手,寻找答案。
主动放弃保送“985”大学的机会,转而去贵州大山里支教一年,带领12名队员服务近千名学生,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这一系列“不可思议”的选择都发生在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朱海明身上,她在本次总决赛中斩获金奖,她的求职岗位是聚焦民生纪实的全媒体主持人。
“我从不认为单单靠演说和表达能力就能获得金奖。”朱海明认为是大学四年和研究生期间的实习实践经历锻炼了她的能力,让她能够胜任这一岗位。
朱海明的职业规划开始在一次支教实践中。2019年,她成为推广普通话志愿者,并来到江西省宁都县对坊中学开展推普支教。朱海明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孩子们的变化,并被媒体报道。这让她认识到媒体人关注民生问题的价值所在。
朱海明的公益经历也很丰富。她从大二开始便加入“微爱公益”服务组织,目前担任副理事长角色,她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记录留守儿童的生活。“最开心的是我之前帮扶的一个孩子去年9月考入我们学校。”朱海明说。
谈到经验分享,朱海明表示,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根据这些优势尝试多领域的实习,一步步丰富自己的履历,逐渐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虽然表达能力和舞台展现方面有优势很出彩,但这并非获得金奖的决定性因素,重点是你的求职岗位、能力以及实践经历是否能够支撑你胜任这一职业。”她说。
与朱海明同样获得金奖的还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叶泓霆,他4岁时因病失去了光明,他的职业规划是做一名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者。
“或许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人撑把伞。”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叶泓霆读大一时便创立了自己的企业,之后又创办了公益组织。目前,叶泓霆已累计开展公益培训、活动98场,覆盖1500多名残障人士,帮助88位残疾人直接就业,带动就业400余人。
在职业规划上,叶泓霆所学习的针灸推拿专业与残疾人康复领域高度结合。“我在医学方面的学习会提高我在执行项目过程中质量把关能力,让项目运营时的专业性更好。”叶泓霆说。他认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充分了解自身,对自我性格进行分析,同时对市场环境优、劣势进行分析,明确自己在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为更好地服务残疾人,叶泓霆在学业之余自学了管理学和部分残疾人社会学相关知识,这也有助于他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除了获金奖的选手,现场还有很多展现出良好职业素养和主动态度的未获奖选手,也获得了一些企业的offer。
来自内蒙古大学的张嘉欣获得了两家企业的offer,她的职业规划是成为一名新媒体记者。
“我认为支撑我走到现在的是热爱。”长期以来,张嘉欣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很多人在没来内蒙古之前,以为当地人是骑马上学,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为了改变这一点,张嘉欣决定用笔和镜头记录内蒙古的故事。
在热爱的背后是多种技能的加持——在媒体、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连续4年专业排名第一……张嘉欣凭着主动的态度闯进决赛。未来她计划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取决于自己,再好的专家都不能代替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家华是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赛就业赛道高教组的评委,他认为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需要具备主动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理想。
北京建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贾海燕与李家华持同样观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贾海燕认为,对自己主动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态会更开放、应变力也更强。
“有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大学生也要找到自己生涯发展的发力点。”李家华建议大学生主动实习,通过实践找到自我定位,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