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攻坚克难,她助力更多人逐梦长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乔佳新 通讯员 吴曦 高梓洋 王梓帆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5日   04 版)

    空军工程大学空管领航学院教授王瑛在办公室编写教材。通讯员 宋科辰/摄

    “嘟——”办公桌上的电话再次响起,来电的是部队一线的指战员,王瑛接起电话耐心地为他们指导答疑。短短两个小时,王瑛已经接了不下20个这样的咨询电话。

    作为空军工程大学空管领航学院(以下简称“空管领航学院”)的教授、作战筹划与任务规划实验室的技术骨干,她不仅担负着学院艰巨的教研任务,还带队将一套套空战任务规划系统部署到天南海北的部队。只要一线部队对系统有疑惑,她都会放下手头工作,拿起电话为他们讲解,有时候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因此,王瑛被大家戏称为答疑热线“110”。

    “科研做得好,课又讲得好”是学生、同事、一线部队指战员们对王瑛的一致评价。从业十多年来,她始终把“教员”和“军人”的角色看得很重。

    拓荒

    从空军工程大学硕士毕业后,王瑛留校成为一名教员,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初为人师的她在教学日记的扉页上写下了初心:“既然走上三尺讲台,就要干出点名堂!”

    数年前的一次对外联训任务成为空军任务规划系统创建的起点,参加联训的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杨任农曾对王瑛说:“这次联训中,外军使用了专业任务规划系统,而我们在此领域还是空白,导致我方飞行员在整个演训过程中的成绩不尽如人意。”这句话深深刺痛了王瑛。

    作战筹划与任务规划在战争中充当了“军师”和“先行者”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空管领航学院设立了任务规划专业,为空军培养从事航空兵作战任务计划制定、空战任务规划系统操作使用和维护保障等专业人才。以王瑛为骨干力量的任务规划研究团队应运而生,自此,王瑛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开发一套比外军先进的系统,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为提升部队战斗力作出努力。

    “紧盯强敌科技之变,创新战法研练,推动新质战斗力的生成”,这是空军某部门对王瑛和她团队的寄语与期盼。起步之初,团队成员深知这是一条“寂寞的长路”。王瑛说:“肩上扛的不仅是军衔,更是强军报国的使命,我们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不辜负这身军装”。收集数据、敲代码、调试程序、修改报告……他们“白手起家”做系统开发的那段日子,教研室的灯亮了又灭,灭了又亮,办公桌上一摞摞资料翻了又翻,电脑里打好的文件改了又改。

    最终,任务规划系统从无到有,又从有到优,从雏形走向了成熟。

    大漠戈壁,战机轰鸣,硝烟弥漫。一场由某空军部队组织的红蓝对抗演练激战正酣。这样的演练王瑛几乎从未缺席。战前给官兵出主意、拿方案;战后向官兵问需求、要反馈。研究出科学且高效的作战筹划与任务规划系统成了王瑛最关切的“心头事”。“无法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方案计划,就无法契合现代战争高速、多维多变的特点。”看到任务规划系统在对抗演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瑛如释重负,他们为一线部队提供了将先进作战理念转化为先进战斗力的平台。

    “每次演练结束,王瑛教授都会结合结果反馈,实时更新系统,让我们部队用起来更顺手、更便捷,她一直没有把经手的任何一个系统项目当作是‘交钥匙’的工程,我们部队信任这样的指导老师。”某航空兵部队领导在某次大型综合演练结束后这样评价。

    逐梦

    多年前,空军机关为了加快专业建设,在空军工程大学开办了空军首届任务规划骨干培训班。上课需要的教材、教案、课件都是空白,一切要从零开始。

    深夜,空管领航学院四楼的一间办公室灯火通明,王瑛和团队正在将部队实战战例与学院科研成果相结合,加班加点自主编写任务规划专业教材,“这里已成为王瑛的第二个家”。团队成员李永林笑着告诉记者,“为了加快任务规划专业教材的落地,王瑛几乎很少回家,尽管从学校到家的车程只有短短半个小时”。

    在结业考核的时候,部队的参谋骨干和优秀飞行员用这套系统设计出精彩的方案,将教和学、教与战紧密联系,给这套系统赋予了实战价值。后来,为了推动空军作战筹划与任务规划领域新质战斗力的生成,在空军的统一部署下,王瑛带队奔走在部队、院校之间,在部队一线部署上百套系统、开设课堂和实验室,开展技术保障和培训授课百余次。

    2023年春节前夕,她用两周时间深入7个航空兵部队,解决系统在日常战备训练中的堵点、痛点,指导一线指战员操作和利用该套系统,极大地提高了部队作战训练质效。3月初的开学季,王瑛又匆匆从部队返回学校。她将实验室成果带到演训场,将部队战例带回课堂。一张张往返车票也见证了她的不懈付出。

    随着部队装备技术的不断升级和革新,王瑛也在不断探索,解决“为什么”“未来该怎样”的问题。他们所研发的系统会随着部队的实际需求不停更新,在她看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

    去年暑假,某部队的招待所凌晨依旧灯火通明,王瑛和她的团队在准备第二天为官兵授课的PPT。

    为什么进行现地备课?

    随着日常实战实训的不断深入,官兵的知识需求越来越高,提前准备的讲稿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官兵的多样化需求。王瑛开始了自己的“点菜”式授课,在了解部队官兵实际需求后,于前一天晚上准备授课内容,第二天现场答疑,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方案计划,完成了“希望官兵听到什么和官兵希望听到什么”的目标。

    打赢信息化战争“不仅要剑高于人,更要剑法高于人”。在王瑛看来,一线部队的指战员也是自己的学生,她要用这套系统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引路

    作为学院教授,王瑛是出了名的严格。

    2021年盛夏,空管领航学院的学员欧阳俊岫迎来了自己的毕业答辩。欧阳俊岫日常的学习训练刻苦努力,对理论知识滚瓜烂熟、装备操作规范熟练。大家都认为他的毕业设计肯定能达优。

    王瑛只给了他89分。“战法考虑不全、作战预案考虑不周,与实战对接不够紧密。”切中要害的点评一直被欧阳俊岫记在心里,并在后续的学习训练中加以改进。

    王瑛说,军校教育不应该是技能教学,培养的不应该是只会背公式、操作设备的“机械臂”,而是让学生成为“主机”的“大脑”,去探索背后的原理和内涵,去设计出更多的“解题方案”。课堂上,她始终坚持给学生讲清楚“是什么”的同时,更多地给学生阐述“为什么”等问题。

    后来,王瑛出差恰好来到欧阳俊岫所在的航空兵某旅,欧阳俊岫已是骨干参谋。旅领导得知两人的师生关系,便和王瑛开玩笑道:“有您的得意门生在,任务规划系统的使用您大可放心。”

    除了在课堂上给学员讲原理、教方法外,王瑛还会带着学员到自己授过课的部队去部署系统,到火热练兵一线感受战备训练和任务规划、执行的紧张氛围。她认为军校学员不能总是待在舒适的教室和实验室里“纸上谈兵”,只有真正走进一线,了解部队,才能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才能有方向地去学习。

    “王瑛教授的专业课更像是一门‘行走的思政课’,我们跟着教授到部队去,在那里,我们看到各种新装备、新战法……层出不穷,我们感受过临近45℃的高温,也感受过漫天黄沙下的对抗与演练……”学员吴昊说,跟着王瑛到部队见习是一次思想铸魂的经历,在真切感受过部队是什么样后,他更加明晰了自己学习强军的目标。这样“行走的思政课”也让学员们更加清楚为什么而学、为谁扛枪、为谁打仗。

    如今,这片沃土上的新生力量茁壮成长,王瑛依旧心怀理想、责任,奔波在院校和部队之间,在强军征途上探索这个专业的可能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乔佳新 通讯员 吴曦 高梓洋 王梓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5日 04 版

攻坚克难,她助力更多人逐梦长空
身先士卒,核电工程师的闪光青春
薪火相传,“青力量”照亮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