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新技术加速迭代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如何乘风破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7日   03 版)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上,嘉宾交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在信息化时代媒体融合的当下,我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面临新要求、新挑战,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目前,我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正处于爬坡过坎儿、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为加强内容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以先进技术赋能新闻传播,5月24日,由中宣部举办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在深圳举行。多位来自学界、业界和党政部门的与会者围绕“智启全媒时代 共谋融合发展”主题各抒己见,共商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大计。

    加强内容建设,走好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不仅是体系结构的调整重塑,更需要内容建设的创新发展。与会嘉宾在分享经验、交流观点时有一个共识: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内容为王”始终是硬道理。

    在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看来,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与供给永远是主流媒体的主业,而稳定持续的高质量内容生产与供给能力是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从2022年开始,人民日报社不间断推出原创动漫视频《新千里江山图》,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内容主旨,用技术思维不断丰富内容生产理念和表达方式,打破创意壁垒和思维界限,让王希孟的传世名画“活”了起来。时代典型、英模人物、乡村振兴巨变、上天入地壮举、大国工程伟业一一入画,“这是一个不断精进内容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徐立京说。

    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已从相对单一的信息需要转向内容、社交与服务等多重需要。论坛上,无论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市县级媒体,都对这一趋势变化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走好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强化主流媒体共情力,以共情激发共识,强化与用户连接,切实做好上连党心,下接民心。” 徐立京介绍,十年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有超过450万条建议得到各地党政部门回复。今年春节,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发起“来逛菜市场”活动,吸引众多网友参加,有网友点赞“看见烟火里的人间温度”,这也是实现媒体和用户情感连接的成功实践。

    浙江省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如兴在分享绍兴市成功打造“越牛新闻”客户端经验时表示,新媒体客户端是媒体融合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打造的“越牛新闻”客户端2019年8月上线后,抢抓新冠疫情危中之机,开发全省首个战“疫”求助平台,成为市政府消费券发放的唯一平台,创设“有事找小编”“越牛共富农场”和“牛市倍”网上购物商城等栏目。通过提供服务,该客户端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变成老百姓的工具和社会治理平台,2023年累计下载量突破1000万,是绍兴市常住人口的两倍。目前平均日活保持25万+,是绍兴常住人口的5%左右。

    “改进服务聚心”是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委书记王锐在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过程中的心得之一。他表示,广汉市融媒体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平台力量,拓展服务群众空间,让“最后一公里”变“指尖零距离”。

    首先是培育服务基层的“好帮手”。将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等6大板块101个服务功能,以及社会志愿服务项目集合于广汉融媒客户端,全面布局智慧城市、智慧党建、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实现媒体向“新闻+服务”的方向延伸。其次是打造社会治理的“新触角”。通过“听民意解民忧”网上服务平台,构建“群众在线反映+平台接诉即办+媒体舆论监督”机制,畅通“12345”网络理政渠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400余件,推动了政情与民意的“双向奔赴”。除此之外还要建好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依托广汉融媒策划广汉工匠、广汉榜样等评选活动,做到“月有大活动、周有小活动”,让群众愿意“黏”在平台上。

    一系列改革创新的举措,凸显了媒体服务社会的专业价值,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通过提供群众喜爱的内容和服务,使媒体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平台和渠道。

    人工智能时代,用新技术和用户建立新形态的连接

    2019年,科技部批准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媒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给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此次分论坛邀请了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带来最新的观察和思考。

    “对我们来说,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肯定大于挑战。”人民网党委书记、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说,如果不敢用或者不愿用人工智能,一定会被甩在后面。

    对于先进技术如何赋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叶蓁蓁提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0年前,客户端这个词相当于今天的大模型,App这3个英文字母相当于今天的GPT。“10年过去,我们发现,一些单位虽然客户端建了不少,但是客户却没了。如果要总结这个教训,可能是我们并没有真正把握移动互联网的本质,以至于虽然有了客户端、App,但我们和用户失联了。”

    叶蓁蓁指出,在新一轮智能互联网迭代中,仅仅使用这些技术来提升内部效率、降低内部成本显然是不够的,真正重要的是如何用新的技术去和用户建立一种新形态的连接方式和互动方式,不仅不能失联而且要强化连接,从新闻的弱连接寻找到其他领域的强连接。“我们要始终聚焦国家所需,确保连接用户。”叶蓁蓁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姜文波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次科技革命,媒体必然随着这次革命而改变,不只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去年,总台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打造了“央视听媒体大模型”。“总台有海量的高质量、多模态语料数据,有丰富的制播场景、应用场景,我们把这些应用场景和语料数据跟相应的大模型企业和机构合作,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大模型,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行业发展,是我们下一步的方向。”姜文波说。

    作为高校观察者,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理事长杨懿认为,从媒体竞争的角度,人工智能发展给媒体带来了挑战。数据显示,一些原生的AI超级助手正在快速发展,取代了一些传统的客户端,变成全球范围内年轻人接入互联网的第一个入口。

    “这个趋势如果快速发展,我们原来建设的融媒体矩阵、平台会面临全新的挑战。一方面是原生的AI助手和入口,另一方面是嵌入到我们的平台、应用甚至操作系统的AI,这个过程带来的媒体竞争将是前所未有的全新逻辑、全新构架,我们真的需要提前布局。”杨懿说。

    杨懿表示,中央前些年为县级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模式。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系列服务生态都有了全新可能性。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是全媒体走向数字平台和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桥梁,将进一步打通传媒行业和社会各个环节的连接,变成一种平台型的工具,“我们以前经常讲,传媒是未来社会的操作系统,我想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操作系统会呈现出全新的可能性”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7日 03 版

新技术加速迭代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如何乘风破浪
数智时代 出版业翘首企盼熟悉出版实操又具备数字技术的人
科技和创新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推中华优秀文化作品“扬帆出海”,AI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