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青椒”的成长通道不是“拼论文”

杨朝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9日   08 版)

    一位在读博士研究生表示,期刊很多稿件都被约稿占据了,真正可以写论文发表出来的空间很小,资源很少,需求的人很多。近日,央视新闻关注了科研人员、研究生发文渠道和学科专业发文要求之间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学术期刊版面有限,想要发表论文的人又有很多,供不应求难免导致统计学意义的“发论文难”。不同作者在发表机会上也存在鲜明反差;绝大多数硕士博士研究生乃至青年教师的论文投给高质量学术期刊之后,往往难以获得发表的机会,发表概率很低;少数知名学者的论文哪怕有的质量并不高,也不缺乏发表平台;更何况,他们本身就会获得不少约稿机会,学术期刊提前预留了版面。

    更有甚者,有的学术期刊要求第一作者必须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哪怕青年教师论文质量不错,也只能成为第二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或者没有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发表论文就会难上加难。去年11月,南京大学一位教授在某知名学术期刊创刊65周年座谈会上,呼吁学术期刊的编辑们把作者的重心放在年轻人身上,把版面留给年轻人。

    部分研究生之所以急于发表论文,就是因为学校设置了必须发表论文的毕业门槛;有的学生则是将发表论文作为“敲门砖”,视之为升学、求职就业的竞争筹码。高校青年教师饱受“发论文难”之苦,说到底也是为了应对考核压力,在职场上“更上一层楼”。

    很多人都有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渴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实现职称晋升不仅关系到青年教师的“钱袋子”,也关系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高校在职称评聘的过程中设置了复杂的指标体系,论文是不少高校最核心、最关键的指标;在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格局下,“发论文难”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单列指标设置“教学型教授”,将达到一定要求的咨询报告等智库成果等同于相应等级的论文,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可认定为科研成果……伴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持续推进,一些高校也在逐渐打破“唯论文”。然而,这些打破“唯论文”的举措改革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适用范围还不够广,受益者还不够多,教育评价改革的获得感还有待增强。此外,有的高校教师还没有及时进行观念的重塑和更新,还是被“唯论文”的思维定式、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牵着鼻子走。

    职称评聘面临着激烈竞争,青年教师不仅要从学院里脱颖而出,还可能要与其他学院的申报者进行比拼和较量。为了提升成功概率,许多青年教师只能在“内卷”的道路上不断“水涨船高”——如果发表3篇符合学校要求的论文没有胜算,那就想办法发个四五篇乃至更多的论文;如果别的申报者都只在普通C刊和重点C刊上发表了论文,那有的人就会千方百计地争取在更高等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在僧多粥少、论文质量差异不大的背景下,具有选择权和话语权的期刊工作人员,便成为一些青年教师迎合和讨好的对象。不论是利用各种会议的契机主动去结识,还是邀请期刊工作人员来学校出席会议作报告,抑或利用导师、亲友等人脉关系帮忙说情打招呼,“发论文难”犹如紧箍咒,鞭策着一些青年教师使出浑身解数。

    笔者和多位985、211高校的青年教师交流过,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青年教师反对的不仅是“拼论文”,还有论文发表要求缺乏一致性,论文评价标准不够透明。破解“发论文难”,既需要学术期刊为青年教师提供公平机会,不能唯职称、唯“帽子”,也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减少“一刀切”,从而实现“唯论文”的单一、片面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过渡,让不同的人在各自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杨朝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9日 08 版

“青椒”的成长通道不是“拼论文”
一条臭水河暴露了多少问题
​智慧笔不“智慧” 推进教育信息化别脱离实际
拿高薪的聘任制公务员很香也很难
纠正“饭卡手机”问题要疏堵结合
助科研长跑者一臂之力
窃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