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广东领跑低空经济 瞄准新型储能赛道

奏响高质量发展新“粤”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 林洁 见习记者 贾骥业 田嘉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9日   01 版)

    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一架造型新颖的飞行器从广州大学城青创汇广场垂直升空,使用全自动驾驶模式飞行一圈后,飞行器稳稳降落在出发地点。随着这架名为旅航者X2的飞行器在广州、深圳城区完成飞行展示,充满科幻感的未来低空交通景象已触手可及。

    在珠海市淇澳大桥下的金星门水道上,几艘无人船正在水面航行。岸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大屏幕正显示着无人船传回的实时画面,一幅全新的水下地形图像徐徐展开。

    在深圳市福田区的一家超充站内,车主提枪加电,主机屏幕显示,续航里程正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增加。随着“超充之城”建设提速,在深圳,为车充电已经像加油一样高效便捷,全市新增机动车电动化渗透率已超六成。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新能源产业布局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日益顺畅……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实地感受到南粤大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以新提质,广东高质量发展正探索一条新路径。

    广东领跑低空经济

    旅航者X2是由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鹏汇天”)研发制造的一款电动垂直起降智能飞行器,该企业副总裁仇明全信心满满地表示,今年是低空经济元年,随着产品、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短途通勤、城际交通、观光旅游等应用场景正逐渐丰富起来。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已成为多地竞相发展的新赛道。目前,广州已拥有300多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包括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广汽集团等,在集成测试、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等低空产业链上,展现出强大实力。

    前不久,中国民用航空局为亿航智能的一款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颁发了生产许可证,这是全球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行业内首张生产许可证,意味着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即将拉开规模量产的序幕。

    作为“世界无人机之都”,深圳也已聚集起1500多家相关企业,其中包括大疆等无人机研发制造机构,以及美团无人机、中信海直等低空应用企业。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年产值已超过900亿元。

    在位于深圳南山区的人才公园内,配送外卖的美团无人机总能吸引很多市民驻足围观。手机点好餐,无人机便从两公里外的后海商圈的基地起飞,抵达后,外卖盒会自动存放在外卖柜里,点餐者输入手机尾号就能取餐。

    去年年底,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欢乐港湾的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示范中心正式启用,这是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城市空中交通运营中心,该中心正谋划开通深圳城市观光、低空旅游线路等低空服务,届时,普通市民和游客打“飞的”俯瞰城市美景将不再是梦想。

    5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方案提出,广东将在3年内打造世界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产业格局,培育一批低空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抢占新型储能行业创新高地

    与发力低空经济同步,以储能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领域,被广东看作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全新战略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快速提升,作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消纳并网的关键一招,新型储能行业站上了“风口”。在2023年印发的《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广东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

    实际上,随着新型储能应用场景的扩大和各类储能项目的快速推进,万亿级的产业规模并不遥远,瞄准新型储能赛道,广东多地正蓄势待发。

    2023年11月,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获批组建,这是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由广东省政府和南方电网牵头,联合大唐集团、南网储能、亿纬锂能等13家龙头企业共同组建而成。

    该中心副总经理李书杰介绍,储能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模式,旨在共同解决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促进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最终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高地。

    在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尚未完全建好的展厅内,记者看到,各种各样的新型储能产品和设备琳琅满目。该中心电化学储能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钟国彬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正在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规模化储能技术和装备,聚焦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超导储能、热储能、氢储能五大领域以及全过程安全、能量精准管控、创新智慧调控3个规模化支撑技术,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

    落地还不到半年时间,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就已经吸引了北京卫蓝、上海良信、珠海冠宇等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入驻。此外,该中心还牵头成立了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吸纳成员单位81家,覆盖本领域超85%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超80%的上下游企业。

    走进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富山工业城的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超G工厂”,记者看到,生产线上有上百个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手臂完成电堆的堆叠;AGV(自动导向车)则自由穿梭在不同的车间,将预装好的零部件送到立库进行组装。

    该公司首席智造官刘雷介绍,珠海工厂全面投产后,年产能达到1.5GW(吉瓦),成为全球首个投产的吉瓦级液流电池工厂,标志着行业实现了从兆瓦级向吉瓦级产能的巨大跨越。

    不止珠海,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广东省共发布了储能相关政策108项,构建形成了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研发等在内的“1+N+N”新型储能产业政策体系,惠及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在相对成熟的电力市场和较大的峰谷电价差背景下,广东显然已经成为储能发展高地。

    高质量发展频获新动能

    走进位于东莞市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句颇有冲击力的标语: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

    众所周知,在科技成果和产业转化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对初创科技企业而言,技术、资金、市场、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夭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成立6年以来,实验室在聚焦原始创新能力、 瞄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探索一条从“ 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 ”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助力初创科技企业更好地跨越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之间的“死亡谷”。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介绍说,通过创新样板工厂模式,实验室已引进25个创新团队,直接孵化35家产业化公司,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

    由松山湖南行,不远处便是深圳光明科学城,这里同样聚集着众多新型科研机构。由颜宁院士领衔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即坐落于此。半年前这里还是毛坯房,如今已建成现代感十足的实验室,角落里还设置了专供科研人员“发呆”的空间。

    “我们就是要找那种胆子大、想法天马行空而且不怕失败的科学家。”深圳医科院院长助理、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张欣豪说。

    同样由颜宁担任主任的深圳湾实验室,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另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启动以来,深圳湾实验室和深圳医学科学院已聚集了上百位领军人才,在系统生物学、计算化学、化学合成等学科领域形成国内人才聚集地。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已建成日筛选量15万化合物的超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这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药物筛选平台之一,是研发创新药物必不可少的“高速路”。

    与深圳医学科学院一路之隔的光明生命科学园,部署了脑科学重大基础设施和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副所长、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经理袁海介绍,具备大规模、自动化、高通量开展合成生物技术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当于智能化的“生命铸造工厂”,能实现生物元器件、复杂网络、人工细胞等的合成、组装、测试。

    从东莞松山湖到深圳光明科学城,记者注意到,这些新型科研机构既是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的“生力军”,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赋能,光明生命科学园已孵化、吸引50家合成生物初创企业落地,市场估值超过300亿元。为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堵点,深圳科学医学院专门成立了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聚焦细胞基因治疗、AI制药和高端医疗影像等方面颠覆性技术,自去年开业运营以来,已引进入孵项目8个,吸引融资金额数千万元。“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和“穿西装”的企业家在同一栋楼里,既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瓶颈,又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周期,形成全链条创新体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 林洁 见习记者 贾骥业 田嘉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9日 01 版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同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会谈
阿东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调研并同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代表座谈交流
到青年聚集地办夜校
奏响高质量发展新“粤”章
青年活力在这片热土迸发
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社会责任报告座谈会
神十八航天员乘组完成首次出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