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天津: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

新华社记者 张建新 白佳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6月05日   04 版)

    记者日前走进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人工智能教学专用教室见到,学生们正在与人形教育机器人和小型步态机器人“互动”。指导老师在一旁不断提示着,激发学生们去探索未知。

    在推动“双减”政策落实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天津中小学校园中刮起的“科技风潮”给出了答案。

    丰富校园科技元素

    “学校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就是想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让他们更早地适应和掌握人工智能这一关键技术。”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信息处主任、人工智能教学专用教室创立者王赓说。

    历经近5年的更新迭代,如今这间教室由全智能硬件载体、全人工智能覆盖、创意可视化编程等融合构建。王赓指着用于辅助教学的机器人说:“它们具备自然语言处理、环境感知感应、智能运动控制等不同功能,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

    在天津的中小学里,越来越多新科技出现在学生们身边。天津市南开中学已建成20余间高水平实验室;天津大学附属中学与天津大学的学生科技协会开展深度合作,参与研发“智慧空间站”项目;天津南开日新学校开设“360教室”校本课程……校园中科技元素不断丰富,成为承载学生们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

    除了校园中科学教育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融入新技术、新理念的科学课程资源也在逐步丰富。

    “我们在素质教育阶段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综合实践课程,在天津率先引入全体系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开辟编程等校本课程。”王赓说,目前,这些教育资源已被学校放在各级平台上广泛分享。今年年初,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引领学生走进广阔舞台

    “机器人编程”是近几年火热的科技培训课程,但早在16年前,这个项目就已经在天津的一所小学萌芽。

    “当时去听讲座,专家给大家科普VEX机器人相关知识,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8年,天津市南开区科技实验小学的科技老师熊春奎第一次接触VEX机器人项目,随后学校引进了VEX设备,熊春奎成为了学校首个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

    “当时为了让孩子们拿到好的比赛成绩,我几乎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白天辅导学生们组装、编程,晚上自己在学校琢磨、反复尝试。”熊春奎说。

    两年后,熊春奎就带着孩子们走出国门,走进了世界的舞台。

    把自己的辅导经验传递下去,让更多孩子可以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是熊春奎创立科普教育公益团体“阳光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初衷。这些年,熊春奎带领着科普志愿者走进幼儿园、中小学、社区、SOS儿童村等,给孩子们带去了机器人和科学实验的科普课,提升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天津,越来越多像熊春奎一样的科技教师拔节成长,科学教育师资队伍正在不断完善。同时,利用区域的科教资源,一批科学教育品牌正在形成。

    家校社的“三向共赴”

    近年来,天津不少中小学探索借助社会大课堂等力量,让科学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元。为盘活教育资源,天津市教委推动科学教育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进一步开放资源,让校内外的科学教育能够有效衔接、互为补充。

    “科学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氛围。”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局长孙建昆说,目前,南开区不断整合科学教育资源,打造了“非遗+科学”等系列科学课程。

    孙建昆介绍,南开区教育部门给各学校提供开展科学教育的场馆、科技人员、专家名单等,让学校可以自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场景和授课人员,实现科学教育“订单化”,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从事多年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王赓发现,随着多元力量介入中小学科技教育,不仅让学生的参与热情变得更强了,也改变着不少家长的认知,让他们更加注重孩子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家庭、学校、社会的‘三向共赴’正在成为现实。”王赓说。

    新华社天津6月4日电

新华社记者 张建新 白佳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05日 04 版

天津: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
我国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国足备战世预赛关键战
这张网,助力搭建未来信息“高速路”
保护生态 垃圾换礼
千城万店 买汽车找农行 中国农业银行汽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