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西北戈壁,夜色如墨。第74集团军某旅组织的一场跨昼夜伞降训练,在戈壁的夜色中悄然展开。
凌晨4时许,第一批次跳伞员顺利通过检查线快速登机。伴随着轰鸣声,战机迅速起飞。抵达预定空域后,舱门开启,绿色离机信号灯不停闪烁,跳伞员们扶握拉绳,以离机姿势紧密衔接,稳步向舱门移动。
“跳!跳!”投放员迅速发出指令,跳伞员弯腰、收腹,鱼贯而出,朵朵伞花在夜幕中静静绽放,“融入”夜色之中。
冷风扑面而来,连长吴盛杰努力睁大眼睛,借助夜空微光观察开伞情况,根据耳畔的声音判断风向风速和所处位置,操纵降落伞向着陆场飞去。
完成开伞、顶风飞行、规避碰撞……夜幕低垂,跳伞员身上的信号灯与点点星光交相辉映。着陆场上,伞降助理工程师谈明手持夜视仪,仔细观察空中伞降分队。黎明前夜色昏暗,跳伞员很难判明相对距离。“他们必须把准风向、咬紧队形,着陆后才能快速集结,展开行动。”谈明介绍,近年来,该旅轮番开展夜间跳伞、携装跳伞、“三无”跳伞等高难度伞降课目训练,官兵们的特情处置本领不断得到提升。
吴盛杰一边仔细观察四周,一边在心中默数秒数,判断着陆点……三点并紧、看准地形,猛拉操纵杆,精准着陆至预定地域。
“解脱伞具,迅速向我靠拢……”着陆后,吴盛杰集结分队快速脱离空降地域,占据有利地形,为后续分队提供地面引导。
东方破晓,天色渐亮,训练转入翼伞实跳,转瞬之间,漫天伞花竞相绽放。
与圆伞相比,翼伞实跳高度更高、难度更大,跳伞员跃出机舱后容易发生翻滚、延迟开伞等特情,对官兵伞降操纵技能、心理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地面气象监测组实时进行气象勘查,对空广播员结合风速风向,密切关注跳伞员位置及空中姿态,通过地面喊话,实时指挥调整。
“一组移至目标东侧着陆,二组加快下降速度!”空中气流紊乱,跳伞员们从容不迫,根据地面引导和空中情况,在空中不断调整姿态和方向,自主判定战场态势,迅速完成编组,变换战斗队形,在数分钟之内相继安全着陆。
随后,落地各分队采取多路隐蔽渗透方式,抵近目标区域,实施空地联合引导打击。
“今年以来,我们多次组织分队开展低空伞降训练,严格落实新大纲要求,不断探索不同伞型、不同环境的伞降组训模式,从而提升训练的精准度和精细度。”该旅领导说。
针对伞降训练特点,该旅推行“专长任教、集约组训”模式,突出专长、瞄准专项、分类专练。同时,他们还对易出现特情的环节进行重点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平台模拟、水上离机、软着陆等训练。通过标准化的训练流程、生产线式的组训管理,整个训练周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而跳伞员基础训练考核的通过率达到百分之百,有效提升了训练质效。
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全时全域作战要求更高、战场环境更严酷。据了解,该旅连续5年联合空军某部集智攻关,不断优化伞降训练内容和方式,精研伞降行动方案。
下一步,他们将继续紧盯隐蔽渗透、精准进入、体系作战的目标能力提升,针对多种作战样式展开课题研练,加速强化部队在陌生地域、复杂环境遂行任务的过硬本领。
贡奇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