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轻量化”社交如何影响青年一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6月13日   04 版)

    王德福 受访者供图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随着网络信息化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随之不断改变,简单、快捷、无负担的“轻量化”“浅缘化”社交正在成为不少年轻人自觉不自觉的新选择。这种“轻量化”的社交有哪些特点,会给这一代青年的现在与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就此话题进行了一番探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看到您对青年社交问题做过专门的调研,在您看来,当前年轻人的社会交往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德福:年轻人最需要社交,他们需要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但他们追求的社会关系已不是过去那种相识、相知、相守一生的“重资产”,可以说,“轻量化”社交已经成为当前青年社交最主要的特征。这种“轻量化”社交打破了原先的社会交往评价体系,比如在以往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往往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由他人来评判个人的为人怎么样、能力如何,但现在个人成了自己关系网络的审视者,交往对象、社交功能等都被个人首先按照自我标准进行排序,这时“悦己”就成了社交选择的主要依据,愿意交往就继续交往,不愿意交往就会选择退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种“轻量化”社交具体有什么特点?

    王德福:首先表现为社交需求的单纯化。当下不少年轻人希望交往关系是简单的、松弛的,不太愿意在某段关系上附着太多的诉求,只想跟特定的人围绕特定的事情形成特定的交往关系,比如“搭子”社交,就是仅仅因为在某些方面投缘而形成的社交关系,比较看重交往提供的单纯功能和即时性的情绪价值,而把复杂的、长时段的尤其是可能涉及利益的工具理性价值排除在外。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社交规则的简单化。在一段关系中,如果感到不舒服、不合适,一些年轻人会选择回避或退出,比如在职场中,他们会刻意回避或懒得处理和经营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避免自己在其中耗费时间、精力成本,对于这类青年来说,社交规则的强制性无疑是在减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们最近的一项民调发现,不少年轻人觉得维持深度社交关系更困难了,您怎么看待这一结果?您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王德福:在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社会关系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有着丰富的意涵,不仅具有为个体提供支持的社会功能,个体也在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人生意义。在这种社会文化下,人们形成的社会关系支持性强,规则性也强。但当前我们已经处于强烈的流动性社会中,想要维持稳定的传统型的社会关系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甚至困难。当前,青年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很多都摆脱了地缘、血缘的限制,因学业、职业产生的关联,因为存在竞争性、不稳定性等因素又难以发展为深度的社会关系。毕竟深度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系需要长时间的交往,要共同经历一些关键事件的考验,才能达到彼此交心的程度,对于当下变动性、流动性很大的青年来说,客观条件也难以支持他们与人的深交。

    另外,一些年轻人主观上也在抗拒和逃避深度社交,有意将自己的社交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跟熟人保持一定距离。这里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年轻人在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为他们提供了相对纯粹的成长空间和比较多的保护,使他们与外部世界发生深度互动的机会大幅减少,从而也就失去了相当多的真实世界复杂关系的社交训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交往环境就是简单的、单纯的,再加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虚拟网络上基于兴趣形成的、浅层次的交往模式,方便他们随时进入和退出某类关系,成本很低,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社交偏好和社交能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对个人的社交能力提出哪些挑战?

    王德福:当所有的关系都基于个人的情绪和喜好来建立时,这种关系往往是不稳定的。如果仅仅是普通的朋友关系,影响不是很大,但若是好友、亲密关系等,这种社交习惯难免会影响深度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其实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一定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现在一些年轻人把交往中的正反馈无限放大,而对负反馈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甚至一出现负反馈就想退出。有这种想法和习惯的年轻人,需要认识到只有正反馈的完美关系只存在于理想状态,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学会正确处理交往中的负反馈变得尤为重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当“浅缘化”“轻量化”社交成为一种趋势,您觉得这会给当下这代年轻人带来哪些影响?

    王德福:“轻量化”社交比较轻松、简单,目的单纯,往往更容易达成,使得一些年轻人能够拓宽交友圈,结交到不同类型、兴趣相投的人。但也正是因为交往方式简单,想要发展成为知心的、交心的朋友会比较困难。

    在传统社交中,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主要的社交关系,呈现出差序格局形态,即以个体为核心,亲疏远近和社交强度逐层衰减,关系圈层比较多。当前年轻人的社交关系,我把它形容为“花瓣”形状,每片花瓣意味着因某种兴趣和某些人形成的小圈子。花瓣与花瓣之间可能有交叉,也可能没交叉,有些花的花瓣很多,有些花的花瓣很少,但突出的表现为更居中心的“花蕊”的部分特别小,这体现着与个体关联紧密的强关系在收缩,丰富的弱关系占据了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大部分。所以当个体遇到比较大的困难,需要社会关系网络提供经济支持、情感支持时,浅层次的弱关系通常很难满足这种需要。“轻量化”的社交关系“同富贵”容易,“共患难”难,因为后者需要有足够强度的社会信赖,而社会信赖的形成一定是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大大小小各种事件的考验的。

    深度交往的社会关系具有强支持的功能,也有强束缚的消极一面。现在一些年轻人拒绝复杂的社会交往,一方面从强束缚的关系中解脱出来,但也意味着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很难获得强支持了。随着浅缘化交往越来越普遍,摊大饼式的社会网络支持体系对个体的支持强度实际上在迅速弱化,好像每个人都只能独自面对生活比较沉重的那一面。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会产生“群体性孤独”,即使有很多熟人随时可以交流,但深层次的孤独感却难以得到排解,这是“轻量化”社交给个体带来的不得不承受的“重”后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既然如此,年轻人该如何回应这种“轻量化”“浅缘化”的社交趋势?

    王德福:人类学家项飚关注到“附近”在消失这个社会现象,因此他提出要关注“附近”、重建“附近”。对于社交关系来说,我想也是一样,人最终总要在社会交往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后,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到城市,并选择在城市中落脚扎根,这为稳定的社会交往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和环境,所以我认为小区或社区应该成为年轻人新的地缘关系建立的阵地,依托自己生活的小区或社区建立紧密的社会关系是值得探索的。

    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逐渐发展出地缘社交,我把它称为“新邻里关系”,“新”体现在哪里?我认为这种地缘关系会把社会评价和社会控制的方面剥离出去,让关系不再是束缚,而主要表现为社会支持功能上,比如邻里互助,参与公共事务等,形成一定的社会合作,让个人不仅关注自己本身,也关注自己周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从而形成相对稳定、有认同感,又可以相互支持的社群关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13日 04 版

近视防控关口前移,家长需及早关注孩子远视储备问题
过度追求社交“轻量化”,63.5%受访青年担心缺少知心人
“轻量化”社交如何影响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