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长河,那些经得住岁月磨砺而不改底色的,那些经历了时光洗礼而仍熠熠夺目的,总与精神有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下,我们究竟需要何种精神气韵的思政课?
有温度:具有家国、传道、仁爱情怀
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颗心触碰另一颗心。真情实感,总能温暖人心,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一堂有温度的思政课应该兼具家国情怀、传道授业和仁爱之心。
教师要以家国情怀为基石,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成就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责任,培养他们的家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决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丰富的知识储备,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格局,教师要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百花齐放,各显神通,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知识、学识、见识、常识和胆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要以赤子之心教书,以仁爱之心育人,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价值传递,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强调诚信、正直、善良等道德准则,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启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有厚度:聚焦内容支撑与力量根基
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总书记的这番话不仅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也凸显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方面的重要价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要为思政课引入新的元素、新的血液,创新课程形式和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思政课上不断层,下接地气;要用学生习惯的、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讲授,将抽象难懂的理论政策转化为简单易懂的道理,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真正把思政课讲得生动具体,讲出真情实感、讲得走心入心,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思想精髓。
总之,我们要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底蕴,以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课红色底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思政课活力,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让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具有时代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
有高度:强化顶层设计和育人格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大局中,思政课的关键地位更加凸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唯有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才会有新气象新作为。
思政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课堂内容的政治方向正确,在“上接天线”上不“掉线”。在顶层设计上,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青年。
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深入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感悟初心使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钟诚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