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5年北大山鹰社贡嘎山科考队的队长。2015年7月,我带领科考队14人的队伍,前往四川贡嘎山区域。首先,我们深入西坡、尚未通车的山谷,对藏族村落、也是贡嘎山经典徒步路线中的驿站——子梅村开展田野研究。之后,我们对东坡海螺沟景区进行考察调研。“文明旅游”活动,是贯穿我们整个科考之旅的主线之一。
在西坡子梅村,我们通过定性访谈、参与式观察等人类学研究方法,了解了藏族同胞的环保理念与徒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东坡,我们在海螺沟景区开展了“文明旅游”宣传活动,与前来参观的游客,尤其是小朋友们分享了海螺沟动植物知识,并通过问卷调研、参与捡垃圾等方式,帮助景区完善“垃圾银行”活动设计。
虽然9年过去了,但当时很多画面都历历在目。2015年的我是一名研一学生,现在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人,对于“文明旅游”我也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如果再参加一次“文明旅游”宣传活动,我想“我们不会再做3件事”,而要“继续做大做强另外3件事”。
不做哪3件事呢?
首先,不只是把“文明旅游”当作一句口号。我们前往子梅村时,路遇塌方,大巴车滞留,我们当时邀请乘客一起喊出“文明旅游”的口号,并录制视频。如果再来一次,我们会选择与乘客一起讨论“旅游时不文明行为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怎样避免”。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出游目的的人会给出不同答案,借由这些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在“文明旅游”上遇到的难题。
第二件不会做的事是,“自己默默捡垃圾”。在海螺沟景区,我们全队从灌木丛、水沟等隐蔽位置捡了数十袋垃圾,当时有很多游客投来疑惑的目光。如果再来一次,我们会邀请感兴趣的游客和我们一起捡垃圾,或者在大巴车上分发垃圾袋,更直接地倡导不随手乱丢垃圾,尤其是在垃圾桶满了的情况下,不把垃圾丢在附近地面上,等等。
第三件不会做的事是,“活动结束,理念倡导也就不做了”。坦诚地说,暑期实践之后,在日常出游看到不文明行为时,我并不会上前劝说,好像我总是需要一个“身份”。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个“责”既包括做好自己,也包括公共场合接受监督与监督他人。只要保障人身安全,我们随时都可以赋予自己“志愿者”身份,来倡导文明旅游的理念。
“继续做大做强另外3件事”又是什么呢?
第一件,是“通过孩子影响家庭”。原因有两个:一是,父母带孩子出游都希望孩子开阔眼界,所以带有知识科普等教育意涵的游戏可以很快吸引家长的目光;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孩子是家庭里的“意见领袖”,通过帮助孩子建立文明旅游观念,能进一步影响家庭、影响更多人。
第二件事,是“通过影响组织机构,影响更多人”。我们在海螺沟景区通过参与“垃圾银行”活动,发现活动设计存在可优化的空间,我们给景区管理处提的建议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这个事情带给我们非常大的成就感。相比于我们团队对游客的有限时间的宣导,景区管理局等机构可以借助自己的组织资源,更高效地扩大影响。同样地,影响旅行社、影响导游,都是很好的选择。
第三件事呢,就是积极参与官方组织的文化旅游活动。“文明旅游”4个字,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在我看来,组织全国大学生文明旅游活动的本质,也就是建立一个交流平台,让灵感在这里碰撞,让精神在这里传扬。
9年前,我作为贡嘎山科考队队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时,引用了野生动物研究学者、博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的一句话,今天我想再次与各位分享这句话:“是的,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是激发我们踏上旅程的原因,那在旅程中保护这些风景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可以在旅途中享受风景、爱护风景,真正做到文明出行。
贾晗琳 数据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