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期,高校在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汉语言文学系,是1957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有着良好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2008年,在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近年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支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文化使命,推进实现“三全育人”,取得了积极成效。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目前拥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三个一级学科,除专业课程之外,还承担着学校30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院教学工作会议,传达课程思政理念,安排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动员教师投身到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的行列中,责无旁贷地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
目前,学院共有33门课程获批立项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完成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完善,已开展教学视频录制及教学研讨和说课、评课,学期结束后进行了教学效果评估和课程建设经验总结。在加强教材使用与管理、促进教学科研与思政工作配合的基础上,学院多次与知名媒体合作开展红色之旅参观采访活动,组织学生到乌兰夫纪念馆进行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推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文化使命,协助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完成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报道总结、草原文化节新媒体报道等活动,既锻炼了专业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坚持“双融合、双促进”,培育“双带头人”
“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是关乎高校基层党建的战略工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规律性和创新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从战略高度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样板支部”的引领示范作用,遵循高校基层党组织发展规律、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和个人成长规律,在培育理念、方法和机制上积极创新,以系统设计、科学设置为原则,深入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在培育理念方面,学院坚持“双融合、双促进”的理念,推动党务和业务共同融合、共同促进。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有学术生产力、影响力的基层组织学术带头人,与有政治觉悟、奉献精神的基层党建带头人合一,实现基层党组织与业务组织在价值目标、价值内涵和价值实现方式上的有机融合。
在培育方法方面,学院以科学规划、系统设计为原则,将“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纳入学院党委的重要日程,加大对教师党支部的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丰富和规范支部组织架构,着力破除教师党支部工作力量短缺问题,在提升支部建设水平和“双带头人”服务效能上下功夫。
在培育机制方面,学院建立起结构合理、科学严密、务实有效的长效机制,制定培养计划,强化自主学习、自我发展,重点加强对党务工作规范化、创新化能力的培育。强化考核管理,细化考核体系,构建职责明晰、目标明确的工作格局,营造正向工作氛围,优化担当作为机制,全面激发“双带头人”的工作动力和发展活力,让“双带头人”真正成为党支部建设的核心推动力。
抓好党建主责主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在教育教学进程中,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有组织地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积极总结凝练推动教工党支部在教师聘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方面认真履行政治把关职责,在维护政治安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为了抓好党建主责主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学院以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党建、学术方面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教师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动教师队伍主动融入学校事业发展,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同时,学院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管理等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落实教学改革要求,积极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紧扣“联学联建、赋能地方、成果转化、协同育人”目标,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
聚焦未来发展,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课程育人”与“学科育人”目标的融通,培养青年学子勇立时代潮头、心怀家国天下的抱负,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责任担当,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现。
(信息来源: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