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当好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李盛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7月04日   06 版)

    6月末的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雪山映衬着葱葱郁郁的林海,微风吹过峡谷,杜鹃花在山坡上摇曳。“察隅河水长又长,解放军对咱的恩情永不忘,贡日嘎布山高又高,解放军对咱的恩情比天高……”这首当地民谣在察隅河畔代代传唱。邓建伟就是戍守在这里的一名军医,这位西藏昌都军分区某边防团卫生连连长用医者仁心守护一方安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安吉拉(好医生)”。

    孩子们站在马路边朝着军车敬礼,大声喊着“金珠玛米”

    2011年9月,军校毕业的邓建伟打着背包,装着厚厚的医疗书籍和读书笔记,从上海赶到单位驻地。飞机、汽车、徒步……他辗转4天才到来到这个被称为“西藏小江南”的边陲小镇。

    没多久,邓建伟跟随连队老军医第一次到当地群众家中进行巡诊。一名中年男子患有膝关节炎,但他按照当地的医疗习惯自己进行了放血治疗,不小心刺穿了动脉,导致出血不止。救治过程中,邓建伟帮着递送药品,但藏族群众的话他一句没听懂。上车后,老军医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边陲的军医,即是部队的卫生员,也是群众的‘安吉拉’”。

    返回途中,他们遇到了村子里的小孩放学,孩子们纷纷停下脚步,站在马路边朝着军车一遍遍敬着军礼,大声喊着“金珠玛米”。

    这一幕幕让23岁的邓建伟非常感动。于是,他重新坐到了书桌前,开始学习当地藏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整理编撰寻医问诊手册。驻地的30多个自然村落,他开始一个一个走访、一家一家巡诊。

    3个月时间,邓建伟学会了当地村民的日常用语,解决了看病听不懂、说不明的问题。利用1年多的时间,针对驻地群众慢性胃炎、胆囊结石、骨关节炎等发病率较高的情况,他编写了藏汉双语就医手册分发给群众,并为200多名重点患者、孤寡老人建立了专属健康档案。

    2021年,卫生连联合地方政府和医院,在布宗村、翠西村、阿扎村等偏远山村建立医疗站,培训医务人员,结束了村级没有卫生站的历史。紧跟小康村搬迁步伐,在卡地、布巴、琼秘、仲萨4个新村庄建立医疗站。为确保医疗安全,连队还派出医务骨干进驻村医疗站,对各类病症逐一帮带。

    “为村民普及医疗常识和家庭急救方法迫在眉睫”

    2014年7月的一天,驻地新村村民农里华在下察隅镇卫生院忙前忙后,准备迎接自己孩子的诞生。但48小时过去了,妻子依然在痛苦中挣扎,由于医疗条件落后,面对难产的孕妇,卫生院医生们束手无策。院长江红抱着一线希望把电话打给了卫生连,接到求助电话,邓建伟带领医务人员驱车飞速赶往卫生院。经诊断,孕妇因婴儿脐带绕颈导致难产,母子命悬一线。

    “立即手术,快,快!”邓建伟一边催促,一边迅速准备手术。不到10分钟,一个女孩呱呱坠地。一位老阿妈蹒跚着走过来,拉着邓建伟的手,热泪盈眶地称呼他“安吉拉”。

    回到连队,邓建伟有些后怕,这是他第一次为孕妇接生。他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我去接生了,一个小女孩,母女平安。”“你胆子真大,一个刚毕业的医生……不过平安就好,平安就好!”母亲没有太多责备,匆忙挂了电话。后来才知道,那天邓建伟父亲生病,母亲一个人送他到医院,父亲当时刚刚脱离危险。但这些,母亲只字未提。

    一周后,农里华扛着一袋自家种的花生,老阿妈提着满满一筐土鸡蛋,来到某边防团卫生连表示感谢。农里华告诉邓建伟,孩子用邓医生的姓取了名。像这样的孩子,在察隅镇还有很多。在这个边陲小镇有这样一种传统,只要是部队医生帮忙接生的孩子,都会用医生的姓为孩子取名。

    2023年的藏历年,驻地家家户户充满欢声笑语,竹尼村50多岁的仁珍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邀请亲戚邻居在家中做客。聚餐中,仁珍吃生牛肉时突然喉咙被卡住,跌倒在地上不断挣扎。家里人以为他突发癫痫,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等送到卫生连时仁珍已经失去生命体征,邓建伟非常惋惜。

    “对一个医生来说,最痛苦的事就是看着病人在自己面前失去生命,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件事情发生后,邓建伟几乎有一个星期茶饭不思。

    “为村民普及医疗常识和家庭急救方法迫在眉睫。”邓建伟利用巡诊坐诊的机会举办科普讲座,现场指导村民如何开展急救,让村民们掌握常用的家庭急救方法。

    如今,互联网进村入户,方便了村民的生活,邓建伟又联合各村书记,建立医疗服务微信群,当起了“互联网医生”,群众看病就医更为便捷。

    “像邓医生这样,守护好祖国的边防”

    卫生连自1951年跟随部队进驻察隅县,73年以来,历经多次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和营区搬迁,离县城越来越远,但离驻地群众越来越近。

    “没有解放军,我就活不到今天。”前不久,邓建伟到驻地村民拥珍旺姆家巡诊。一进门,拥珍旺姆就热情地为他端上酥油茶。聊天中说起5年前的那场灾难,至今还心有余悸。

    2019年5月12日,下察隅镇突发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10余名群众危在旦夕,邓建伟带领卫生连持续奋战9个多小时,中毒患者全部脱险。拥珍旺姆是当时情况最危险的一名群众,后来邓建伟一直把他作为长期巡诊的对象。

    中毒事件发生没多久,上级医院选调医生,有了离开偏僻的察隅县的机会,邓建伟有些心动。但一想到近在眼前的这次公共卫生事件,邓建伟还是选择了留下。

    “一个人强不算强,带强一个团队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邓建伟开始整合军地医疗资源,推动医疗硬件升级,完成连队和下察隅镇卫生院放射室改造、DR设备安装、手术室翻新。他先后50余次到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现场救治指导,形成“乡镇卫生院-卫生连”“村卫生室-连军医”的互助帮扶机制,先后培训村医护人员70多人。

    2022年的一次巡诊中,驻地沙琼村的青年阿吉林看着邓建伟胸前的党员徽章说:“邓医生,我想入党,你能不能帮帮我。”原来,邓建伟经常走村串户巡诊,非常受当地群众的尊重和崇拜。阿吉林下定决心,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像邓医生一样,为家乡服务。可又担心自己汉语不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学习资料,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不透,于是请求邓建伟为他辅导。

    邓建伟帮阿吉林制定了学习计划,辅导他学党章、学党史。连队组织党团日活动,邓建伟把阿吉林叫到学习室,与连队官兵一起上党课。

    “我是2023年‘七一’被批准入党的,很感谢部队和邓医生。从此以后,我用实际行动履行好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努力为家乡作贡献。”阿吉林说。

    这些年,邓建伟努力把党的声音、党的温暖送到驻地群众心中。他受聘担任3个村党支部“党建指导员”,担任“八一爱民学校”下察隅镇中心小学“课外辅导员”。先后100余次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民族团结和边防政策宣讲。

    2018年8月的一天,察隅县上察隅镇体育村王常侠家里热闹非凡,全村人都来到他家祝贺,王常侠杀了一头牦牛款待乡亲们。原来前不久,他的儿子色成收到了入伍通知书,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军人。

    色成感激地说:“我父母生病、我小时候生病,都是邓医生和部队的军医为我们治疗的,特别感动、感恩。我很喜欢这身军装,我要努力当一名优秀的军人,像邓医生这样,守护好祖国的边防。”

李盛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7月04日 06 版

很骄傲,我们的青春是迷彩色
当好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军民携手巡边关
中老“友谊盾牌-2024”联演中方参演部队在老挝集结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