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赞美草原,我们还能用这样的方式注视内蒙古自治区:全国每6杯牛奶就有一杯来自这里;截至2023年,它的外送电量连续18年领跑全国;鄂尔多斯还贡献了京津冀地区近一半的家用天然气。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内蒙古在能源、农牧业等传统产业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它正在奏响产业转型变革新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一座长达400公里的“光伏长城”在沙漠中蜿蜒。这是由光伏板搭建的多功能新能源基地,光伏地桩能够阻止沙丘移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防沙治沙的效果;光伏板则能吸收太阳能发电;光伏板下还能种植黄芪等经济作物,灌溉水是经过处理的矿区污水。可以说,一套光伏发电装置解决多个问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达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长钟展宇介绍,该光电项目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岗位,建设时10%的工程量还让本地农牧民参与,租用的铲车运沙车等工程机械,很多都来自当地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农牧民可以投入更多的钱搞种植、养殖业,实现产业良性循环。”
鄂尔多斯还有全球首座零碳产业园,方形车间依次排开,如科幻电影场景,该园区拥有“风光储氢”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将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产生的能量用于电解水制氢,并将其储存起来,以备能源需求。目前该园区所发绿电已实现百分之百就地消纳。
乘飞机从乌兰浩特飞往呼和浩特,乘客可以清晰地看到山间架设的风能发电装置。穿过草原的风,通过它们转化为电能。数据统计,仅2024年1-5月,内蒙古风力发电量便达665.9亿千瓦时,相当于2000万户普通家庭1年的用电量。
曾经贴着“羊煤土气”(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标签的鄂尔多斯市如今与高科技、新能源紧密联系,是内蒙古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领头羊。
谈到当下鄂尔多斯发展面对的问题时,市长杜汇良直言不讳:“针对人才、科技短板,我们迭代出台人才和科技政策,探索发展新路径。”
这是一组“真金白银”:对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A类)给予不低于300万元安家补贴、最高1亿元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及科研配套经费;设立“鄂尔多斯未来之星”奖学金,每年选拔不超过100名鄂尔多斯生源优秀在校大学生给予奖励等。
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李志飞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他2021年来到鄂尔多斯,如今从事煤炭下游的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研发,他说:“对于我们搞煤化工的人来说,鄂尔多斯是最好的主战场,这里有丰富的资源,也有转型的需求,不论是从产业基础还是科研开发基础,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按照鄂尔多斯此前发布的“人才30条”政策,李志飞被认定为鄂尔多斯市“草原英才”,收到90万元“安家费”。此外,他还能享受子女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
李志飞说,在鄂尔多斯,他不仅有展示才华的空间,还能感受到民众的友善。有一次,他跑步误入快速路,没有人行道,找不到出口,一位陌生人主动停下车载他一程。“这里的人非常热情。”他说。
更多人被吸引而来。李志飞介绍,目前他团队有50余人,其中包括3名清华大学博士、20名硕士,其中3名博士获得当地的人才补贴。人才为内蒙古产业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从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重点领域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措施,以助力内蒙古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转型的新歌在草原四处响起——老牌工业城市包头正在以智能化改造为手段,因地制宜全力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发展,零碳园区“包头达茂旗巴润工业园区”抓紧建设,预计产值可达570亿元;四子王旗风光储氢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也正式启动建设。
7月初,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为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发放了全国首笔自然受益型商业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挂钩贷款,开启了内蒙古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赢发展的新篇章。
李志飞说:“我能看到当地转型的决心,也相信将会助推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