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

青年过上“国潮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7月16日   04 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_______________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的红毯上,95后中国姑娘彭静旋抱着古筝惊艳亮相。近几年,她在海外的街头随时随地带来“国风古筝live演出”。

    一到暑假,年轻人如“赴约”一般,扎堆儿前往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过一个“博物馆的夏天”,和文物进行一场跨时空对话。

    近年来国产电影春节档、国庆档,越来越多展现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电影收获高票房。今年暑期档电影片单包含多部聚焦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创新发展中国美学的“国潮”作品。

    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当代青年过上了“国潮生活”。兼具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和国际视野的土壤孕育出文化自信,让“国潮一代”大步向前,大放异彩。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正本清源中,推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第一个专项小组改革方案,为文化改革发展谋篇布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文化传承发展进行部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文化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形象和软实力;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灵魂和旗帜。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以物质、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也离不开精神、文化的作用。文化繁荣兴盛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发展进步在精神领域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非遗保护传承制度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我国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近20万家农家书屋提供数字阅读服务。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的博物馆免费开放。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注意到,以前大家到博物馆是到此一游,现在是深入学习,看到文物和展品有更深的感悟,对文化内涵有深度的解读和理解。

    在王春法看来,“文物活起来”要做到3点:一是“走出来”,要把藏品变成展品,走出库房走入展厅;二是“动起来”,借助表情包、数字化、影视方式让藏品生动起来;三是“融进去”,让藏品融进观众脑袋里,让大家记得住。

    一些新型文化空间也悄然兴起,例如过去一年在北上广青年群体中爆火、并向全国蔓延的“夜校热”。其中,关于非遗技艺、传统文化的体验课正在城市流行起来。

    北京的“京畿造·非遗工坊”作为主打体验学习非遗技艺的“新夜校”,受到不少年轻上班族的青睐,“下班就去上课”。非遗夜校课程类目主要包括:木刻印章、木刻版画、天花彩画、掐丝珐琅等。该“非遗夜校”的00后主理人陈一帆说,这里让不少“愿意为传统文化出点力的年轻人聚集到了一起”。

    “共创”新审美

    放眼今日之中国,“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国潮”正当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翻开崭新篇章,14亿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自觉不断增强。

    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变革。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绵延赓续,让古老的智慧滋养当代文化建设,是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必答题”。

    现在,热爱“国潮”的青年积极打造融合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的文化产品,“共创”一种全新的审美趋势。

    一部关于舞狮文化的短剧《超越吧!阿娟》播放量过亿。这部衍生自国风原创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的真人微短剧,让醒狮文化以新形式走进大众视野,更多人由此关注到广东醒狮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

    拥有40万粉丝的视频号创作者“国翠儿”聚焦传统文化的新式科普——用炫酷的剪辑手法搭配身临其境的变装表演、精简易懂的讲解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科普,让茶道、围棋、京剧、书法、剪纸等走近大众。网友惊叹国粹科普内容还能这么潮!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95后评弹主播“戈伊”本名戈梽臣,是苏州评弹蒋调第五代传人,现为民间评弹社团成员。“戈伊”家三代从事评弹行业,奶奶是吴语传承人,父亲是苏州评弹国家二级演员。在“戈伊”父亲的年代,评弹演出机会少;到“戈伊”这一代,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为戏曲演员提供了新舞台。

    如今父子二人都在短视频平台直播,父亲唱评弹都是传统曲目,而“戈伊”则把传统评弹技艺与流行乐结合,如吴语版《烟花易冷》,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听众线上看直播、线下去打卡,观看评弹演出。

    当代年轻人,是传统文化的热爱者,更是传播者、建设者、创造者。富有热情和创造力的青年,正在不断打破传统非遗与年轻态的壁垒,尝试进行创新与跨界联合。

    新技术助力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文化数字化浪潮,激励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数字化赋能新兴文化产业,效果显著。

    “我做这件事情是非常有使命感的。”今年29岁的薛晓黎是“数字藏经洞”腾讯产品主策划,她从2022年初开始参与该项目。

    藏经洞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大发现之一和“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但因为历史原因,如今无法在真实的物理空间再看到典藏着文物的藏经洞,同时因为藏经洞存在文物体量大、文本难理解等客观原因,大众也较难了解文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

    2023年4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数字藏经洞”上线,不仅在数字世界复现文物,更结合了游戏化的互动体验,生动呈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上线一周内就有超过1400万用户进入小程序体验,“数字藏经洞”开创了“参与式博物馆”这一数字展陈的全新形态,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参与式体验新阶段,开辟了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与弘扬的新模式。

    薛晓黎说,藏经洞有6万多件文物,年代久远,普通大众很难看全和看懂,藏经洞也不是一个线性的时间线,它拥有上达千年的历史沉淀,所以要做选择,要能做好“转译”,要提升“参与感”。

    她提到,“数字藏经洞”创造性借鉴游戏叙事和互动,以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为故事主线,让用户“穿越”到不同时代,“参与”到藏经洞千年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中,并通过游戏化的背包、手记等交互设置和激励机制,让用户在参与中学习知识点。

    “我想让敦煌莫高窟的故事被更多人了解,更珍惜线下去看窟的机会,希望这座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的魅力可以传播得更远。”薛晓黎说。

    文化数字化,也拓展了原本专属于线下的国潮体验。

    话剧《苏堤春晓》开创“第二现场”,利用数字化制播系统即时拍摄、制作、输出超高清现场作品,并通过互联网公有云平台实时分发至多个线下剧场,让多地观众共享现场演出;音乐话剧《敦煌》和水剧场版《青蛇》等文旅融合项目,利用AR、VR等技术,将戏剧艺术与数字科技融入文化和旅游应用场景,打造了全新的演出空间。

    技术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且让古老文明不断“焕新”,持续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7月16日 04 版

变竹为“宝” 创业青年带家乡竹子“出海”
警惕儿童“被困在手腕上”
北京公示2024年积分落户名单
我国经济增速预计仍将保持全球领先
人才公寓让青年人才安家兴业
青年过上“国潮生活”
图片新闻
结婚登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