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梨树模式”是梨树县协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从2007年开始,围绕科学保护与利用黑土地这一初心使命,研发并创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玉米秸秆覆盖免少耕种植技术体系。
“梨树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等手段保护性耕作,改垄作为平作,改精耕细作为铺满秸秆,彻底颠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让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6月的黑土地,绿意盎然。
“过去,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可发芽。没有开垦前黑土地1米深,现在只有30厘米,而形成1厘米黑土需要400年-600年。”正值晌午,艳阳高照,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泉眼沟村第一书记王影带着两位同事来到玉米地取样,这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
王影告诉记者,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每年正在以1-2毫米的速度流失,存在土壤侵蚀、过度开垦和利用、土壤有机质下降、不合理耕作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梨树模式”逐步推进的过程。
王影是一名高级农艺师,2014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扎根基层10余年做“梨树模式”的技术推广工作。王影出生在农村,对土地有着天然的热爱,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农学相关专业。来到梨树县农业部门工作后,她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成了一名专业的黑土地的保护者和“梨树模式”推广者。
“农民最关心的是收成,庄稼一有问题就施肥打药,缺乏保护土壤的意识。”在推广“梨树模式”的过程中,王影发现当地村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梨树模式”的理念和技术心存疑虑。
为了取得村民的信任,她奔走于乡间小路、田间地头,耐心地一次又一次沟通,了解需求和关注点,在举办培训和示范活动中,向村民展示“梨树模式”的优势和实际效果。她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建立“梨树模式”示范田,通过实操和成果展示,让村民亲眼看到新技术的好处,组织他们学习借鉴经验。同时,她与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共同推广“梨树模式”,提高村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随着保护性耕作的补贴力度加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梨树模式”的推广取得了实际效果。
在梨树县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富民高产增效保护性耕作高标准示范基地,采用“梨树模式”种植的玉米刷新了梨树县籽粒机收现场玉米实收高产纪录,亩产达到1000多公斤。
王影说,现在机器一年只需要下地3次,一次播种、一次打药、一次收割,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播种机减少了作业环节和作业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000-1400元。
“村里目前土地全部流转给我们合作社,合作社采用‘梨树模式’种植,玉米公顷平均产量达到1万公斤以上,比常规种植方式增产2000斤,每公顷增加收入近2000元。”泉眼沟村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王雨告诉记者,村里大部分都是年龄大的人,他们到实验站基地内打工,一年下来一位60多岁的老人也能赚1万多元,实现了劳动力再分配。
2023年,“梨树模式”在梨树县推广面积达到300万亩,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7000万亩。
“他们都是对黑土地保护有着坚定信念和情怀的人。”王影打开微信聊天记录给记者看,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技术推广、专家、学生500余人每天在“黑土地保护联盟”群里交流互动,他们每年7月都会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深入探讨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
梨树实验站从建站以来就设立了黑土地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训项目,每年都有农业大学的学生来这里待上半年,学习研究推广保护性耕作。
2021级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博士研究生张帅在攻读硕士期间进站学习,从事黑土地地力提升方向的研究,现在是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接员,她组织在站学生参与“百名硕博生进百家合作社”活动,协助王影推广“梨树模式”。在走访合作社过程中,她发现合作社对除草时间存在误解,导致除草剂喷施时间提前,造成玉米苗受到药害,她立刻纠正除草时间问题,提高了合作社的除草效果,也保障了玉米产量。
梨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选派百名硕博生对接百家典型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科技特派员活动,到有代表性的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中,深入了解合作社的技术应用、管理情况,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已有95名硕博研究生对接上95家合作社。
“无论是来学习还是工作,年轻人到基层好比庄稼‘蹲苗’,是成长也是历练,将论文研究与实践结合,更好地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副站长王贵满期盼更多像王影一样的年轻人回到农村,用毕生所学服务家乡,共同保护黑土地。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璐璐 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