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8月04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见地

高校校史馆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路径

陈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8月04日   04 版)

    高校校史馆浓缩着一所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奋斗成就、使命愿景等,展示着高校的悠久历史、育人理念、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对于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高校校史馆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将丰富的校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挖掘红色校史资源,让“大思政课”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许多高校的校史与中国近现代史语境同框,校史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这是高校办学治校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校史馆是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精神富矿,要深入挖掘、系统开发、有效利用,使之成为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校史是思政课最鲜活的教材,可以将其和党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伟大成就等深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努力挖掘校史中的历史人物、典型事例和感人故事等,找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点,为课程思政提供生动的、接地气的素材,实现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校史馆要勇于打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通过展陈来突出学校的办学底蕴、办学实绩、革命传统等,用故事讲道理、用校史讲理论,使校史馆成为将思政课内容生动化、场景化、具象化的实践教学场域,让学生在校史浸润中传承红色基因、砥砺报国之志。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校史教育进课堂,开设校史选修课程,出版校史校情教材,使校史课程成为思政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加强校史研究,依托校史馆成立校史研究组织、校史顾问团、校史宣讲团、校史学生社团等,重视对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证和利用,编撰出版校志、年鉴、图片集、学院史、学科史等系列校史研究成果,为校史育人提供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案头读物。

    善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大思政课”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迅猛发展的数字时代,以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校史馆应秉持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让档案资料说话、让馆藏史料说话,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强化育人功能。利用数字化、可视化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场景复原、虚拟仿真、裸眼3D等展陈方式突破时空束缚,让学生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沉浸式体验经典校史事件、重温学校发展历程、触摸学校诸多成果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不断增强融媒体矩阵的传播力影响力,以文字、图片、动图、H5、音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定期推送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史类融媒产品,用“网言网语”、“青言青语”在网络云课堂上好“大思政课”,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让“有意义”变得“有意思”。以互联网思维建好“线上校史馆”,开发适合电脑端和移动端的全景云上展厅,打破线下校史校情教育的时空限制,注重与访客的互动交流,为访客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形成线上和线下同频共振、虚拟和现实全息体验的校史馆服务育人新格局。

    打造文化品牌活动,让“大思政课”火起来。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盐”,要将“盐”溶解到特色文化活动的“汤”中,在不知不觉中“盐”入学生口、润泽学生心,在校园内外的文化活动中形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开学毕业、校庆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举办红色校史、党史教育、优秀校友、扶贫抗疫等内容丰富、形象直观的主题展览,将学校历史上的奋斗故事、优秀典型等以校史剧、微话剧、课堂剧的形式进行展演,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感和家国情怀,激励他们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积极开展以校史校情为主题的讲座论坛、演讲比赛、知识竞答、微电影节、校歌合唱比赛、校史馆奇妙夜等特色活动,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举行校史馆吉祥物、校史海报、校史书签等文创设计比赛,校史馆网页设计、导览线路、专题临展等创意比拼,校史题材的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作品征集,不断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和校史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成为校史文化的传播主体,在双向奔赴中传承大学精神、弘扬大学文化。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讲好“大思政课”,携手兄弟高校校史馆和当地革命纪念馆陈列馆、革命遗址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资源的融合创新,共建实践育人的“大课堂”、全员育人的“大师资”、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多措并举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更好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更加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史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将学校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让“大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该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8月04日 04 版

在北纬53度边境线体悟“卫国戍边”
高校校史馆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路径
非遗“老”手艺汇聚思政课堂“新”力量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