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8月0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回声

破解语文之困的四个建议

吕贻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8月05日   05 版)

    7月29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破解语文之困》一文,该文介绍了深圳结合区域特点,为破解困局所做的大胆探索。如深圳实验小学组建全科教育团队,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探究;各校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变“教诗课”为“诗教课”等。

    毋庸置疑,这些做法具有推广价值,值得全国的学校、老师借鉴。要破解语文学习困局,提升语文学科成绩,笔者也想提四个小建议。

    首先要破除两个观念。

    一是破除“学不学都一样,语文成绩很难提上来”的观念。近年来,随着“双减”的持续推进和新课标的不断修订,中高考各科试题教考衔接的特色日益浓厚,语文也不例外。以高考试题为例,不少题目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直接或间接关联。大多数省份高考用的是新课标卷,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信息性文本阅读第一则材料来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同学们在历史课本中接触过相关材料,语文教材中也有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文章。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所以,语文学科同样也要重视课内学习,课内是基础,如果课内文言文基础没打好,考试中的文言文材料可能就看不懂,字词解释等题目也难以较好完成。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二是破除“看课外书是消磨时间,不如做题”的观念。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看名著等课外书是看闲书,看书不如做题。年级越高,看书越少,这个问题在《破解语文之困》一文中也提到过。一直以来,广泛阅读、注重读书看报本身就是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也是广大语文老师大力提倡的,现在的中考高考语文试题依托情境,设计得日益灵活,专治“机械刷题,不读书看报”这个顽疾,选材以经典文学及众多学科的时新素材为主,所以,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建立在海量阅读基础上的,不是主要靠做题讲题得来的。

    当然,老师们在带领学生去阅览室上阅读课时,千万不要说“下课收摘抄本,检查摘抄情况”,这样学生就无法沉浸到阅读中去了,他得时时刻刻想着,我摘抄什么词句段落,老师要检查。另外,高年级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浅层次阅读,如漫画书、以搞笑娱乐为目的的快餐图书等,要主动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中外名著。

    其次要构建一个图书角。如果能在教室里或走廊上设立一个图书角、阅报栏,这将极大地方便同学们自主阅读——利用零敲碎打的时间来读书看报,继而扩展同学们的百科视野,最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再次是写作的单双周计划。中学生写作水平被大学老师吐槽,其实背后的问题可能是他们平时写得太少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一个月也未必能写一次作文。从目前中学学情来看,可以尝试单周写小作文(小随笔、自由创作等,字数不限),双周写大作文(命制题目,限制字数要求)。学生写完后,借鉴盐田区外国语学校肖涛老师的学生互评法,先让学生互相点评,最后老师再批阅。学生互评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对此也是很感兴趣的,有的作文后面跟帖似的有好多学生点评,写一篇,再点评几篇,思维就这样碰撞出火花,效果确实很好。

    笔者不建议从初始年级开始,就按照某个高分模板来训练学生,三年狠狠地练一个作文模板,这样学生的应试作文分数可能会有所提高,但他们会越来越厌烦写作,觉得写作无聊透顶。另外,周末或节假日,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开展户外活动。孩子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有体验了,写作时他才有话说,否则,如果天天都是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你让孩子的作文写什么呢?没有生活的滋养,谈何写作?

    最后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结合教材上的学习任务要求,语文学科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诗歌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写现代诗、古体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穿插飞花令等游戏;学习戏剧时,开展剧本创作大赛、课本剧演出活动;学习小说时,开展讲故事比赛,续写小说结尾等。如果再结合学校所处地域,语文学科能开展的特色活动还有很多。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门口有片油菜花田,在油菜花盛开时会组织学生在金色的花海里举行诗歌朗诵会。

    以上是笔者想到的四个小建议,要破解语文学习的困局,我们应不断尝试探索。

    (作者为中学教师)

吕贻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8月05日 05 版

以“学”养老成潮流
这群年轻人,以乐会友
破解语文之困的四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