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8月11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战高温 “神经科大夫”“躬耕”轨道毫厘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8月11日   02 版)

    “J3开程调小两毫米,密贴调整片减0.3毫米……”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电务段90后工长杨柳,在杭温高铁联调联试中,左腿半蹲、右腿跪在滚烫的石砟上,耳朵贴近钢轨,用榔头敲击道岔移动轨,屏气凝神,听尖轨与基本轨的闭合声音。“道岔要方正,锁闭杆、动作杆、连接杆要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杨柳反复叮嘱工友。

    “三伏天”里,杭温高铁钢轨的温度超过60摄氏度,走在铁路线上犹如身处“蒸笼”。杨柳大汗淋漓,紧紧握着手中的作业工具,汗水浸透的衣服被太阳烤出一层白色的盐霜。

    杭温高铁是国务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资本投资示范的“双示范”高铁项目,线路长度26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目前已进入试运行的“冲刺”阶段。33岁的杨柳因为技术精湛、敢于吃苦、勇于奉献,从杭州电务段2000多名职工中脱颖而出,担任义乌地区施工配合调试组组长。

    他和工友被称为杭温高铁线上的“神经科大夫”——142架信号机、113组道岔、942个轨道电路等信号设备,就像人体的“神经系统”一样隐蔽在杭温高铁线上,关系着高铁的安全运行。他们背着工具包、拿着对讲机,对辖区内所有信号设备调试进行一遍遍的“体检”。他们管辖的区域近30公里,步行到最远的信号点要3个多小时。杨柳和工友随身携带1.5升的水壶,每天步行3万多步,弯腰近3000次。

    “必须做到精细、精准、精确。”这句话既写在工区工作日志的首页,也常被杨柳挂在嘴边。道岔缺口调整标准是2.0毫米,正负误差允许0.5毫米,而杨柳执行的标准就是2.0毫米,差一点儿也不行。他组建设备整治小组,带领业务骨干对上千台(套)电务设备进行逐一排查、编号,建立了“健康档案”。

    前不久,杭温高铁试验列车顺利跑出了每小时385公里的试验目标速度。在高速、安全运行的背后,有很多像杨柳一样的铁路青年职工,在默默坚守和奉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8月11日 02 版

联合国首任青年事务助理秘书长对话中国大学生
柬埔寨学者探讨“中国新时代深化改革的世界机遇”
暑期市场“燃”了!文旅消费真“带感”
战高温 “神经科大夫”“躬耕”轨道毫厘间
扎根沙区四十余载的印记
刘焕华“举”起中国举重首枚大级别奥运金牌
女团奥运五连冠 国乒包揽五金再创历史
奔赴田间地头 探寻乡村振兴“青春密码”
甘肃临夏打造青年发展“金环境”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