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进储能技术研究国际合作到考虑围绕碳中和联合出版学术期刊,东南大学这几天正在和英国伯明翰大学保持密切沟通。“这是围绕近日新发布的政策文件展开的有针对性的合作计划。”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东亮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道。2021年10月27日,由上述两所高校共同倡议发起的全球首个聚焦碳中和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在南京成立。赵东亮是主要参与者之一。
赵东亮提到的“政策文件”,是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8月11日正式对外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意见》将“加强绿色转型国际合作”单独成章。在赵东亮看来,这显示出中国在推进全球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也将为全球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双重策略
关于“加强绿色转型国际合作”,《意见》将相关部署分为“参与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和“加强政策交流和务实合作”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绿色转型国际合作的双重战略。”赵东亮分析说,前者是战略目标,旨在通过制定国际标准、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等方式,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后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即通过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深入合作,推动绿色政策实施与技术推广,助推全球绿色转型顺利推进。
“这样的政策设计体现了中国在加强绿色转型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既注重宏观战略规划、又重视微观实施细节的综合治理思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务实且可行的路径。”赵东亮分析说。
香港《南华早报》8月12日报道称,“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北京方面承诺加速中国绿色转型,同时呼吁全球加强合作。”这与6月20日世界经济论坛网站一篇围绕“西方对中国绿色转型存在误读”的文章构成呼应。该文章援引总部位于苏黎世的中国宏观咨询集团联合创始人马库斯·赫尔曼的观点指出,许多西方国家认为市场是传递价值的最佳方式,但中国人更倾向于将市场作为实现一个长期目标的“工具”,因而,中国可以坚持不懈地朝着“脱碳”目标迈进。
2020年9月,中方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次《意见》提出,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指出,《意见》关注的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在实践层面上高度融合,二者在技术路径和政策工具等诸多方面可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有助于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中发挥更大影响力。
赵东亮也指出,《意见》不仅是对国内绿色发展的全面布局,也是在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中国履行国际承诺、引领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部署绿色转型,中国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
中国将在国际绿色标准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将“国际标准和规则”放在重要位置:既提出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治理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同时强调“加强绿色标准与合格评定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等规则方面衔接互认”。
“这对全球治理,尤其是与中国展开合作的外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赵东亮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说,一方面,随着中国在国际绿色标准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合作方需要遵循更高的环保和技术标准,这将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外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中国绿色发展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中方对“国际规则”的强调,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国际合作环境,确保各方在统一规则下竞争与合作,从而推动全球绿色转型深入发展。以规则为导向的合作方式,将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政策借鉴和技术支持。
近日来华参加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丝绸之路国际青年联盟主席阿伊坦·阿里耶娃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绿色发展作为重点方向,将不同国家的绿色政策联系起来,这非常有价值。
以阿伊坦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对中国绿色发展成就的认可,让赵东亮进一步关注到《意见》为具体参与人员带来的发展机遇。《意见》鼓励“加强绿色技术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外方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高校和科研机构将获得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能够参与全球前沿的绿色科技研究项目,增强学术交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赵东亮表示,青年科研人员将有更多机会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力,接触到更多交流平台和学习机会,促进其在绿色科技领域的成长与创新,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中国务实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加勒比岛国多米尼克驻华大使马丁·查尔斯近日在北京参加一场会议时说,他从2009年年初次来华至今,亲眼见证了中国环境质量不断好转,“关于帮助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请问中国有无相关计划?”对此,中国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回应说:“中国会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与国际社会共享经验、技术和资源。”
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与39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6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合作建设3个低碳示范区,开展70余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52期能力建设培训班,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300余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斐济总理西蒂维尼·兰布卡自8月12日起对中国进行为期10天的正式访问。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弘分析说,南太平洋岛国最重视的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预计斐济总理此次访华,中斐双方将在这两个方面达成更多合作。
“在推进绿色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展现了务实、包容与创新的特点。中国通过与太平洋岛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合作,展示了其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赵东亮进一步分析说,有关合作不仅表现在资金与技术援助方面,更体现在合作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显示出中国在全球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本报北京8月1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赵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