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正成长为一座更具活力、更有创新能量、更宜居宜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10年来,身处其间,我们见证、参与了顺德的成长。”日前,在2024“百所高校顺德行”活动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张志刚谈起他与顺德结缘的故事,深有感触。
2024“百所高校顺德行”是该活动举办的第十届。自2015年起,中国青年报社与顺德联合举办“百所高校顺德行”活动,累计吸引超500所高校、1500余名师生来到顺德,通过搭建高校、企业与地方沟通合作平台,推动高校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地方引才聚才,助力科技创新融入地方高质量发展,并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青青力量。十年聚力、十年奔赴、十年蝶变,成就了校企地携手共赢的一段段佳话。
打造创新成果转化的“实验场”
2015年,张志刚跟随“百所高校顺德行”活动第一次走进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当时就被这里的环境和氛围吸引了,感到在这里生活非常舒适”。
这10年,张志刚将顺德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场”,“顺德的产业结构完备,顺德的企业家乐于合作,我们能够不断将大学的科研能力与当地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双方都很有收获”。
2019年,东北大学、佛山市人民政府、顺德区人民政府达成三方共建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的协议,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宝丹带着团队从中国科学院来到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工作。“我们是南北结合,我们可以把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在顺德落地转化,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很有价值。”他说。
“我们跟中南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并且在他们那里建立了人才工作站。”广东万和电气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说,“这些优秀的人才不仅为我们公司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和思维,在我们公司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助力青年人才圆梦
顺德,不仅有城市的温度和烟火气,更能托举年轻人的成长与理想。2015年,西安石油大学毕业生刘紫彤来到顺德,通过校招入职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为她配备了导师,入职一年后,她就从设计师成长为设计负责人。如今,刘紫彤已成为一名产品经理,负责新产品的企划和工业设计。“顺德这座城市很有温度,能够感受到对人才的培养和尊重。”她说。
佛山隆深机器人有限公司是“百所高校顺德行”活动的常客,在活动带动下招聘了一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该公司总裁助理代剑锋表示,这些青年人才的课题研究方向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很契合,“在此基础上,我们组建了视觉应用团队,在一些应用方向上取得了较大突破,申请了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他希望通过“百所高校顺德行”活动引荐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在团佛山市顺德区委的牵线搭桥下,广东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达成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的合作意向。该校学生赖禧涵报名了这个实习项目,“雄厚的产业基础、好吃的美食和岭南水乡风情让我对这里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百所高校顺德行’活动为高校学生实习就业打通了渠道,为校企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兰州大学党委研工部副部长许倩表示,近年来,学校50余名毕业生在顺德的企事业单位入职,百余名在校生参加了顺德的就业实习和管培生项目,顺德为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舞台。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热潮
经过10年积累和探索,“百所高校顺德行”活动逐步实现机制化、持续化、平台化运转。通过地方共青团和高校共青团合作对接,迸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并不断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热潮之中。
顺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为助力顺德在高质量发展上有更多作为,2024“百所高校顺德行”活动中的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为突出亮点。活动聚焦“百千万工程”和产业就业需求,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地方在人才、项目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学生们可以走出校园,来到顺德,亲身感受这片土地上的深厚文化底蕴。”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建筑专业副教授王灿说。今年暑假,他带领学生组建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乐从镇葛岸村结对,深入村居调研,为村居微改造贡献青春智慧,学生们也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
为更好地推动校地合作沟通,提高顺德在高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团佛山市顺德区委与10所高校建立顺德人才驿站并签约。团佛山市顺德区委将在每所高校全年至少开展5场活动,包括“顺德美食非遗进校园”“乡村振兴结对帮扶”“科技成果转化”“就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内容。
“在顺德,梦想可以照进现实。”顺德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潘伟华表示,“我们希望引进和留住优秀的人才,让人才扎根企业、安心发展。顺德区有关部门将努力为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对于高层次人才,除了享受相应人才政策之外,还开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一条龙’提供入户、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优享、职称提升等服务。”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才相聚于顺德,圆梦于顺德。
“‘百所高校顺德行’活动是顺德及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通过展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城市魅力以及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了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国青年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将青春力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浪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远 见习记者 刘胤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