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距离女儿路沐婷开学只差一天,路峰拿着两天前刚买好的车票,准备送女儿回位于甘肃天水的老家。北京西站的候车室里,路沐婷睡眼惺忪,前一晚路峰接了个搬货的订单,凌晨两点才回家,她便独自在家玩手机到深夜。路峰熟练地理了理女儿的头发,像是在询问女儿,又像在自言自语一般低声说道:“沐婷,不回去了好不好。”
一个月前,刚刚结束军事夏令营行程的路沐婷立刻来到北京东南四环外老君堂村小哥加油站,在这里的社区夏令营当起了“插班生”。今年暑假,7岁的她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爸爸路峰工作的地方。
6年前与妻子离异后,路峰跟着朋友来到北京打工,留下1岁的女儿跟着奶奶在老家生活。父女俩的生活像两条偶尔相交的平行线,除了每年过年短暂团聚外,其余时间路峰都在找活儿的路上:快递、外卖、跑腿、搬运……一单一单积少成多,拼凑起1500公里外祖孙俩的大小开销。
路峰在老君堂村租了一个十几平方米、朝北的单间,每月租金1200元。附近的租户大都是外卖骑手、快递员、保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兴就业人群。半个月前,路峰听说在社区要开免费的夏令营,尤其欢迎“小哥”子女参加,他立刻给女儿报了名。为了让孩子的假期更加充实,他还花600元报名了另一家旨在“增强体质、团队协作能力和提升意志力”的军事夏令营。常年不在女儿身边,他希望通过这个机会锻炼女儿坚强的性格。
这个夏天,是女儿出生以来父女俩朝夕相处最长的时间。如何更好地照顾女儿成了路峰的必修课。夏令营开始前,为了方便打理,路峰特地带路沐婷将原本及腰的长发剪到肩膀长度,但第一次给女儿扎马尾时还是弄疼了她,手忙脚乱地扎了3遍才勉强扎好。
路峰租的房子电路有些老化,夏令营结束后,他不放心留女儿独自在家,再三思量后,还是决定带上女儿一起跑单。正午太阳毒辣,路峰就少接几单,提前结束带女儿回家休息;送单路上,看到有树荫的街道,就算有些绕路,他也尽可能从阴凉下走。这样下来,一天的收入甚至比不过平时的一半。送餐时,路沐婷像“小尾巴”一样跟在路峰身后,主动帮着提外卖、摁电梯,时不时说上几句贴心的话,路峰有时会忽然觉得,女儿在不知不觉间长大了。
送单路上,北京陌生的街道、高楼和游乐场总能吸引路沐婷的目光,但更多时候,她感兴趣的是放在爸爸车头上那块小小屏幕里的世界。为了方便抢单,路峰通常带着两部手机出门,在用一部手机抢单的时候,路沐婷总会熟练地拿过另一部,坐在爸爸身后刷着各类动画视频,路峰再三催促才不情愿地把手机交出来,但路峰从来不会因此生气,“在老家她没有手机,都是找同学玩,在北京跟我跑单确实无聊,玩玩手机也没关系。”
社区夏令营里的孩子最小的7岁,最大的13岁,很多都是老家在外地、第一次来北京。今年12岁的曹皖雨和曹皖雪是一对来自安徽的双胞胎姐妹,每天夏令营结束时,上完早班的母亲刘琴都会来到营地,微笑着朝老师点点头,然后在名单上签字,接她们回家。
刘琴与丈夫都是听力障碍者,2016年从安徽马鞍山来到北京打工,与前来照应二人的父亲一起租住在老君堂村的两居室小屋里。平日里静默无声的家,因为姐妹俩的到来充满了欢笑。
在皖雨和皖雪一家的生活里,文字是比声音更常用的表达方式。夏令营期间,姐妹俩用日记记录下每天学习的内容和对北京的感受;回家后,一本写满日常对话的本子成了家人之间交流的载体。平时,她们的父亲跟着爷爷做水电工,没活儿时就去送外卖,几乎没有空闲时间。皖雨和皖雪来北京后,夫妻俩约定挤出时间带女儿们逛景点,用于对话的本子上,每周都会写上新的“打卡”目的地,到姐妹俩离开北京那天,本子的空白页已所剩无几。
夏天的结束意味着新学期即将开始,也意味着别离近在眼前。送女儿们离开那天,刘琴一直盯着被她塞得满满的行李箱,生怕漏下什么。上车前,一家人安静地作着最后的告别。妹妹皖雪没忍住流下眼泪,爸爸上前轻轻抱了抱她,然后摆摆手催促她们快点上车。虽然没有言语,但姐妹俩知道,父母其实更难过,“只是他们把难过藏在了心里。”
实习生 王藜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 摄影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