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沈俊峰:挖掘触动人心的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郑欣宜 记者 周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9月02日   03 版)

    沈俊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出版散文集、长篇小说《让时光朴素》《影子灯》《在城里放羊》等,曾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等。

    沈俊峰至今仍清晰记得17岁暑假时,那个被文学俘获心灵的下午:夕阳下的河滩上,望着青山、流水和悠闲啃草的水牛,把手中的《小说月报》细细看完,沉浸于一个情感艺术的动人世界,有一种灵魂受到洗礼的愉悦。

    “文学给了我一个放飞的通道,让生命的火苗蓬勃燃烧。”几十年过去,沈俊峰一直追寻着心中的那个文学梦,“这是宿命,无法拒绝的缘。爱上文学那一天,便注定一生相随。”

    受伤的心易被文学俘虏,也能达到治愈的功效

    沈俊峰出生于安徽颍州,自幼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到大别山生活,在军工厂“散养”长大。上山砍柴,下河抓鱼,薅草喂兔,养鸡鸭鹅,和小伙伴去河滩上摔跤,看水牛吃草……在他眼里,大山里的童年生活虽丰富多彩,却唯独缺少书籍的滋养,是一片“文化沙漠”。

    小学四年级时,沈俊峰在父亲的书箱中翻找到一本作家峻青的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只读了几句便被深深吸引,不禁一口气读完,如痴如醉。在精神养料相对匮乏的童年时代,这本难得的小说便成了他与文学最初的接触。

    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那时沈俊峰的理想还是成为一名军工厂的工人,“看着一辆辆解放卡车蒙着油布从厂里驶出,非常有成就感”。1979年初中毕业后,他却阴差阳错进入了县师范学校,理想受挫,情绪不免为之低落。

    1980年暑假,沈俊峰偶然从邻居手中借到一本《小说月报》,立刻被其中的一篇小说《手杖》深深打动,他用一个下午读完了整本杂志。“我至今仍然固执地认为,受伤的心易被文学俘虏,也能达到治愈的功效。”沈俊峰说,“那是无比奇妙的感受和体验,从此像是被人牵了魂,千方百计寻觅可读的文学作品,有了精神陪伴和寄托,不再孤独。”

    开学后,沈俊峰发现班上有同学在写小说,也有了创作的冲动,这一写,便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那时,他们的班级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创办起一本文学刊物,起名为《学步》。

    之后的两年里,沈俊峰如饥似渴地阅读、写作,文学的种子在内心扎根发芽,茁壮生长。一个模糊的文学梦,在此刻开始逐渐成形。

    梦想是一辈子的事,再不圆梦就晚了

    毕业后,沈俊峰被分配到一家军工厂的子弟学校教书。20世纪80年代,扎根在偏远的小山沟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他仍执着地坚守着那零星可以捕捉的文学火光。这一时期,他还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一同创立了小南岳文学社。在沈俊峰看来,此时他仍在学步、摸索的路上,“发表过零零星星的文字,却始终没有捅破那层纸”。

    1991年,沈俊峰调入合肥,一年后考入一家生活类期刊社做编辑记者。2005年,他进入《中国纪检监察报》,一做就是11年。其间,他采访过大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工作忙碌,任务繁重。“新闻与文学两种语境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厮杀纠缠,混战不休”。多年的文学梦被他深埋于心,却从未放下,“我知道,梦想是一辈子的事。我总觉得自己是站在文学的河边上,总有一天会让自己彻底‘湿鞋’。”

    2016年春,53岁的沈俊峰作了一个在旁人看来十分大胆的决定:从现有岗位辞职,去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进修。有人觉得他过于“一根筋”,放下了工作去追梦,但沈俊峰非常坚定:人生唯有一次,再不圆梦就晚了。

    在鲁迅文学院4个月的进修生活,终于填满了沈俊峰内心那块一直空着的拼图,“仿佛任督二脉被打通,一下找到了那种文学的感觉”。走出鲁迅文学院的那一刻,他感到一种放飞的轻松,“从此可以一心一意圆梦了,我为梦想而活”。

    目光向下、笔尖向下,为时代而写作

    近几年,沈俊峰以几乎每年出一本书的速度进行着创作,陆续出版了散文集《让时光朴素》《在城里放羊》《影子灯》,长篇纪实文学《邓稼先:功勋泽人间》、长篇小说《桂花王》等。

    沈俊峰感叹,现在的生活“比上班时累多了,从早到晚就是写作这一件事情”,但他乐在其中。在沈俊峰看来,写作是自我倾诉的好方式,能把内心体验变成一种生命姿态,“现在,读书写作已成为一种生命状态,无法割舍”。

    近30年的编辑记者生涯,使沈俊峰拥有了敏捷的思维与锐利的双眼,一片叶的枯黄,一滴水的坠落,一个眼神的回眸,甚至是一个流星划过,都能让他感受到其中的非凡意境。从大山走向城市,他以文字回望一路上的人物与风景。从散文到小说,他笔下的人与事,脱胎于平凡,淬炼自生活,众生百态下,有触动人心的力量隐藏于文字的脉络深处。

    “目光向下、笔尖向下”,这是沈俊峰在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奖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也是他一直以来在创作中的不变坚持。落笔前,他总要先问自己:这个作品能给读者什么?“如果仅仅是为稿费或虚名,我宁愿不写。生命不能被世俗浅薄地耗费。”

    沈俊峰认为,写作就是生活,一个写作者要会生活,因为生活的态度往往决定着文字表达的高度。理想、追求、品格、慈悲心、悲悯情怀,一个人有了这些,自然而然就会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众生。“作品中的‘我’,并非‘小我’‘自我’,而是‘大我’、社会的‘我’、典型的‘我’,赋予‘我’以社会意义,本身就是文学的升华、精神的升华。”大格局之下,从小处下笔,细微处涂抹,柔软处工笔,挖掘触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沈俊峰的文学创作。文若其人,真实不虚。

    目前,沈俊峰正在筹备一部家族题材的长篇小说《半身佛》,未来,他还想以故乡大别山作为背景,深入挖掘其中的故事。“如果能够回眸青春,我会安静地、有条不紊地生活、读书、思考、写作,永远往前看,然后,‘不有佳咏,何伸雅怀?’”谈起写作,沈俊峰神采洋溢,那颗深爱着文学的心,永远热烈,永远年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郑欣宜 记者 周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9月02日 03 版

文学追光者
沈俊峰:挖掘触动人心的力量
大运河边的《锔盆女孩》
张子影:带着暖意的光靠近读者的心
BaoBao故事